arkochan

182 Articles

The Conference on “Between Monumentalism and Miniaturization” and the Launch Ceremony of the Centre on 11-12 June 2015

The conference on “Between Monumentalism and Miniaturization: Thinking Big and Small in

Public Lectures

Prof. Chung Peichi on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 Chung Peichi has been invited to be a speaker of “Making

Public Lectures

何慶基教授於上海音樂學院談觀眾養成

何慶基教授獲邀出席上海音樂學院於2015年5月30日舉辦的「藝術波士論壇:觀眾養成計劃」,何教授指出培養觀眾群的重要性,並提醒文化管理者需注意作品與觀眾的關係。詳情請瀏覽:http://mindcity.sina.com.tw/weibo/user/caaae2012。

Public Lectures

Prof. Wong Wai Ching Angela on the Rise of the Multitude in Resistance at ACCS & ACAS 2015

Prof. Wong Wai Ching Angela has been invited to be a keynote

Public Lectures

何慶基教授於臺灣藝術大學談21世紀博物館發展路向

何慶基教授於2015年5月18日出席由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士及碩士課程合辦,假臺灣藝術大學藝舉行的「博物館專業培訓工作坊」,促進兩岸三地之學術交流。何教授發表專題演講「以人為本:21世紀博物館發展路向」,詳情請瀏覽: http://acpm.ntua.edu.tw/news/news.php?Sn=266

Public Lectures

黎國威談雨傘運動期間的歌曲創作與現象

文化研究學部研究生黎國威為《明報》撰文〈並沒誰做錯  為何你我難一起唱這歌〉報導「The Power of Songs」討論會,談及雨傘運動期間的歌曲創作與現象,探討這場社會運動如何以藝術形式持續。

Public Engagement

作家潘國靈談「歌曲的力量」

作家潘國靈為《頭條日報》撰文〈粗口文化變種〉及〈文青感與陽剛味〉,探討抗爭歌的歌詞用字與音樂特色。潘談及雨傘運動的抗爭歌創作者將粗話與斯文溫柔結合,雅與俗的邊界給模糊化,由此出現新的粗口文化變種;此外,他引述「歌曲的力量」講座中朱輝偉教授和廖繼權教授比較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三地不同時期的抗爭歌,提出在早前「雨傘運動」中,抗爭歌曲青年化、偏純情、溫馨,粗暴、極端語言不見,跟台灣如政治饒舌歌手大支的粗獷便完全有別;並點出雨傘運動期間三個「佔領區」文化特色各異,呈現多元的音樂特色,各行其是,又百花齊放。 詳見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321381&section_name=wtt&kw=28 及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319260&section_name=wtt&kw=28

Public Engagement

彭麗君教授談香港電影

彭麗君教授於2015年3月8日為《明報》「星期日生活」撰文〈香港電影:在工業與獨立之間再定義〉,探討合拍片掏空香港電影工業的趨勢,青年電影工作者未能在電影工業找到穩定工作,反倒為本地獨立電影提供人才。她指出獨立電影的人手、資金和觀眾在慢慢發展,形成一股獨立之風,並促請政府及各界支持獨立電影文化發展。詳情請按此瀏覽。

Public Engagement

《字花》刊登「Arts and Activism」論壇節錄

《字花》評論版刊登〈雨傘運動的藝術與行動〉,節錄2015年1月10日舉行的「Arts and Activism」論壇講者發言及討論環節。講者們探討海外社會運動及香港雨傘運動中藝術與社會運動的連結;於討論環節,講者與聽眾非常關心雨傘運動如何延續下去,不但提到藝術品的保存,還論及社會深耕,以及下一波民主運動。詳情請參閱:李惠銘、張翠瑜,〈雨傘運動的藝術與行動〉,《字花》54(2015年3月):116-120。

Public Eng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