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News

Explore all our news and events which interest you.

Sign up to receive our weekly research email

Our selection of the week’s biggest research news and features sent directly to your inbox.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confirm you’re happy to receive our emails.

論「攬炒」的共同體 — 評《民現》現身的政治 | 香港‧評書

論「攬炒」的共同體 — 評《民現》現身的政治 文//龍子維 這是一本既過時、又合時的著作:成書的源起是雨傘運動,書中極力討論共居佔領的模式及其政治意涵,在香港國安法落實的時空,連六四晚會也無法舉辦的情況下,佔領大抵不會再出現;合時的地方在於,當一國兩制正式步入歷史,支撐香港人走過數十年的政治論述全數解魅的時刻,借用阿倫特(Hannah Arendt)現身政治(politics of appearance)的概念,理解此時此刻仍在運動現場現身的群眾,則似乎是仍希望與香港這城市共命運者的必要探索。 「現身」作為公共政治的宗旨 記得在去年 7.21 前,何桂藍曾經在一場文化沙龍提及過「沒有臉孔的抗爭」這觀察,參與反修例運動的人戴上口罩面具,Facebook 出現大量轉名的風潮,「手動轉」成為交流抗爭信息的 hashtag。如果說現身行動是執意投身政治運動的體現,那麼匿名隱身的情況,又應該如何理解? 《民現》一書的作者彭麗君,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她 2015 年到訪柏克萊,受其師承阿倫特的論文指導老師(是阿倫特學生)啟發,開始有系統地閱讀阿倫特著作,以回應香港的雨傘運動。本書為中譯本,彭教授本來希望刪去與阿倫特及其他文化政治理論家的對話,但譯者李祖喬卻認為理論的部分很有意義而建議保留下來,形成本書集理論、訪談、觀察於一身的獨特風格,與市面一般以第一身角度反思運動的著作截然不同。 作者引用阿倫特的理論,提出兩種層次的「現身」政治:其一是可見與被見、可聽與被聽、可觸摸與被觸摸的根本特性;其二是涉及自由行動者,以政治行動體現自由行動者之間互動的終極關懷。 資料圖片,2014年金鐘佔領區 《民現》本來借用阿倫特來解釋雨傘運動的佔領特質,強調佔領空間的政治性,是由眾多意志堅定的獨立行動個體開闢,形成一個執意和自主的空間(space

Public Engagement

民眾的「現身」——香港如何在帝國博弈間尋找城市自主 | 彭麗君

民眾的「現身」——香港如何在帝國博弈間尋找城市自主 文//彭麗君   收到「《端傳媒》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欄目編輯約稿,希望我可以介紹一下自己新近出版的雨傘運動著作(Pang Laikwan, 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Public Engagement

Business of Esports: Where is The Money in The Gaming Industry?

[Professor Peichi Chung was interviewed by Lynk News & Insights on 9 June 2020] Business of Esports: Where is The

Interviews

New Release Edition : The Chinese Cinema Book

The Chinese Cinema Book (2nd Edition) This revised and updated new edition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ublic Engagement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在動盪的城市裏,當一位「盡做」的學者——專訪彭麗君教授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在動盪的城市裏,當一位「盡做」的學者——專訪彭麗君教授 文//李薇婷 編輯//林曉慧   【明報專訊】訪問結束後,彭麗君教授在我手上那本她新近出版的著述扉頁寫上「Enjoy!」一語,真令我想起在求學時期修讀中大文化研究學系時,麗君老師那愉悅樂觀的語氣。而無可否認地,作為學生的我,的確很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在反修例風波未止、疫症全球蔓延的許多個「關鍵十四日」裏,讀到這本書——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英文版由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出版,中文版將於今個月由手民出版社出版)——也是一種難得的安慰。自反修例運動以來,能夠與麗君老師見面的時間竟較平日更多,中大關閉的日子如是,疫症還不太嚴重的日子如是,她總是騎着單車回到中大,在辦公室裏和學生們同在。雨傘過後,零零星星地聽見她總在進行某些研究計劃,同時亦在整理雨傘運動的檔案、在公共平台不斷撰文回應當下,好不忙碌。經歷這半年來的運動,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對處世常存困惑,但是,若是有人問我在亂世一名不割席的學者該當如何,我卻難得有確切答案:就像彭麗君老師一樣吧。   疫症時期的中文大學,咖啡店食堂內只得零星員工堂食,與我手上新書封面中人滿的佔領街道照片相映成趣。彭麗君教授的新書以阿倫特(Hannah

Interviews

「香港人到底是甚麼?」 專訪中大教授彭麗君

「香港人到底是甚麼?」 專訪中大教授彭麗君 文/黎家怡   「當滿街吶喊著『香港人加油』、『香港人反抗』的時候,到底我們有沒有想過『香港人』是甚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彭麗君說。 朱耀偉選擇保持距離之際,《香港關鍵詞》作者之一的彭麗君卻走入熱廚房,今年 1 月在台灣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發表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題為〈人民作爲一種修辭?——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份認同〉。 關注身份政治的彭麗君向來帶著距離思考「身份認同」議題。香港「反送中」引發的社會運動浪潮之中,她觀察到「香港人」身份在運動中不斷重新定義,變得豐富多元;但同時,她又憂慮運動過份強調「本土香港人」,可能帶來排外和仇恨。因此,她希望透過書寫,整理思考之餘,帶動社會「不割席」地繼續走下去。     延續雨傘運動「民現」研究 思考香港人的身份,乃至「人民」,不是突如其來的研究興趣。2014 年雨傘運動結束後,彭麗君開始撰寫新書《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Interviews

為了安居樂業, 你可以去到幾盡?|林松輝

為了安居樂業, 你可以去到幾盡? 文// 林松輝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專研台灣電影。   在2020 年1 月11 日舉行的台灣總統大選中,民進黨的蔡英文以逾817萬選票連任,其主要對手國民黨的韓國瑜則取 得超過552 萬選票。韓國瑜在2018 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掀起一股「韓流」,異軍突起成為高雄市長;這次打着「庶民 總統」的口號參選,敗選後的簡短發言除了提到「台灣最寶貴的民主、自由、法治是我們無上珍寶」,更呼籲蔡英 文「為台灣人民開創幸福快樂、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安居樂業」,聽起來是多麼庶民、貼地、卑微、正當的訴求,其背後又隱藏了多少保守和反動的價值。倡議「安居樂業」或者類同「繁榮穩定」話語的政客,從來不會進一步說明誰能安居、如何樂業,究竟誰才有條件、有資格安居樂業;被「安居樂業」的口號所誘惑的民眾,也鮮少思考安居樂業的代價是什麼。換一種港式說法,為了安居樂業,你可以去到幾盡?   韓國瑜的「偽庶民」形象 「安居樂業」詮釋開來,就是韓國瑜此次的競選口號「台灣安全,人民有錢」;至於「庶民總統」一稱,則源自他 2019

Public Engagement

周日話題:肺炎的恐慌政治|Josef. L

周日話題:肺炎的恐慌政治|Josef. L   【明報專訊】這星期,不少朋友在討論公眾恐懼或恐慌的問題。 香港、大陸及東亞各地市民搶購口罩和日用品,連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和一些官員也叫人別過分恐慌。筆者一直有跟進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有關公眾恐懼的研究,但未有深入研究流行病下的公眾恐慌,故請教了幾位朋友。曾經研究禽流感的黃宇軒忽然提起一本頗有趣的書,我就用這本書出發,來跟這一陣子的公共恐慌作一對話吧。   與疫症的距離 研究全球公共衛生的國際關係學者Mika Aaltola在2012年出版的《理解流行病的恐慌政治》(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s of Pandemic Scare)提出了幾點:一,全球公共衛生的政治是由同情心(compassion)和遏制(containment)的互動而造成。沒有危機之時,往往會有很多跨越國界而對遠距離受難者(distant sufferer)的同情,但流行病一爆發,出現全球性的緊急狀態,同情就會被置換成遏制,要把疫情限制在某個點或區域之中,防止風險擴散的威脅;二,因為全球不同地區的不平等,風險的分配及各地區要承擔的風險也不平等。這國際政治性的格局不是抽象的,而是會直接形塑日常生活,使每地區的人面對不均等的風險,而社會的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也使不同人的身體以不同程度被暴露在風險之中(differentially exposed bodies)。三,這些個人身體的痛苦遭遇,會成為媒體奇觀,被用來評價政治體(political bodies)的管治能力,甚至評價整個文明體系是衰落還是復興。如此關注人體身心的政治性的學問,他叫做「政治身心學」(politico-somatics)。 Aaltola的觀點,頗切合我們現時的狀態。此刻的香港和周邊不同城市,似乎都有類似的經歷。從大陸的封城,城際交通的中斷和農村堵路,到香港再到周邊國家甚至更遠的地方,都在「遏制」疫區的旅客身體。這些社會在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造成不同地方的政策,承受不同的風險,而不同階層的身體的暴露性也不同。在流行病爆發時期,社會的「前線」是醫院、醫護人員、清潔工人、交通工具和酒店的服務員等等,這些人的身體,跟在home office面對文件報告而不用戴口罩的官員來比,是階級差異造成的暴露性。在一段廣傳的短片,上海醫生張文宏憤怒地叫共產黨員不要只指揮,而是要為人民服務上前線,這同樣適用於香港的高官與前線。這裏,我竟然有點懷念2003年SARS爆發時的董趙洪娉女士——雖然這位董建華太太當年全副保護衣到疫區被很多人批評和恥笑,但對比今天的高官們,董太身為特首夫人的尊貴身體還算是踏出了一步,感受平民的風險。當然,比起在SARS期間犧牲的醫護,權貴踏出來不算什麼,但她跨越了一下她的階級邊界,也可以啟發我們觀察現時的權力分佈:權力的不平等,不單單以「上層」和「下層」來截然劃分,因為在上者「移前」可以獲得人心,而在「後方」「親自指揮」則有可能被公眾質疑。至於Aaltola提及的第三點,即有關這次肺炎是否象徵「文明衰落」,現在談論是言之尚早,視乎疫情的發展和事後的詮釋。

Public Engagement

Country life: the young female farmer who is now a top influencer in China

[Professor Wu Kaming was interviewed by the Guardian on 20 January 2020] Li Ziqi, 29, has garnered millions of followers with her

Interviews

[Interview with Prof. Pang Laikwan] INTERVISTA A PANG LAIKWAN (20200119)

--Only Italian version is available Bollettino Culturale: INTERVISTA A PANG LAIKWAN Pang Laikwan 彭麗君 ha conseguito il dottorato di ricerca in

Inter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