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News

Explore all our news and events which interest you.

Sign up to receive our weekly research email

Our selection of the week’s biggest research news and features sent directly to your inbox.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confirm you’re happy to receive our emails.

A Logistical Insight on Hong Kong Mobilizations. Interview with Laikwan Pang (20191227)

Into the Black Box: A Logistical Insight on Hong Kong Mobilizations. Interview with Laikwan Pang (20191227) First, I would like

Public Engagement

【論文下載】[人民作爲一種修辭? ——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份認同] 彭麗君教授

人民作爲一種修辭? ——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份認同 | 彭麗君教授 「人民」或許是現代政治術語中一個最空洞卻又最具力量的詞彙。儘管政治家們會利用它來撈所謂的政治本錢,或是為自己的判斷錯誤而做辯護,但人民這個概念也是所有現代政治體制之合法性的基礎和來源。實際上,民主最基本的含義就是人民的統治。任何的民主設想和機構都不可能回避人民這個概念。但是正如我們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觀察到的情況一樣,這個詞彙常常也和不同程度的仇外聯繫在一起,即在團結的名義下對外來者表示拒絕和仇恨。作為一次民主運動,2019 年香港的「反送中」示威運動受到了「香港人」這一詞彙的巨大推動。隨著運動的展開,一句最流行的口號「香港人,加油!」逐漸變成了「香港人,反抗!」和「香港人,報仇!」,這展示了示威者對不受節制的警方暴力及其幕後的北京政權的憤怒。但是與這個詞彙相關聯的武力化,同樣也可能令一些「非香港人」感到不安。所以,我們有必要瞭解「香港人」在這場運動中的意義。  (節錄)   【下載連結】: https://iccs.nctu.edu.tw/zh/wps_one.php?USN=21 原發表於「香港論壇:法治、警權、人民」 (2019年12月21日,國立交通大學)

Public Lectures

彭麗君教授受邀出席國立交通大學論壇-「香港論壇:法治、警權、人民」

香港論壇:法治、警權、人民 Hong Kong Forum: Rule of Law, Police Power, People 日期:2019/12/21(六) 時間:9:00 - 17:30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三館103教室 活動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72977786237807/ Date: December 21, 2019

Public Engagement

林松輝教授受邀出席中央研究院「情動與批判:現代文學/文化中的語言、身體與政治」學術研討會

「情動與批判:現代文學/文化中的語言、身體與政治」學術研討會 Affect and Critique: Language, Bod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日期: 2019.12.12 - 2019.12.13 (星期四、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Public Lectures

Hong Kong’s Sinkhole

Hong Kong’s Sinkhole The protests in Hong Kong continue to escalate. Yet, the Western left has struggled to come to

Public Engagement

以小說大:從六四到香港文學

以小說大:從六四到香港文學 文/林凱敏   早前政府搭建「對話平台」的晚上,眾人的話語在恆星間公轉一周又重回地面,氣流撞擊後,一切回復,秩序與失序。而更早之前,筆者到中文大學聽了一場由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彭麗君主持的講座——「六四:小說與大說,香港與中國」,那天天氣同樣是「出奇的熱」,從未圓湖走上演講場地已汗流浹背;竄進講廳兩個多小時再走出去,怎麼又覺得,烈日沒那麼難熬。 在重新整理當天演講的筆記時發現,講座屬「研究者對話座談會系列」,記得「對話」(dialogue)二字從講者之一、歷史系副教授何曉清口中多次吐出,並顯露於演講後與會眾激烈的對話中;另一位講者、中文系副教授黃念欣主講時分享到六四事件的「文學再現」,讓人思忖在大說與小說之間、歷史與文學間,存在怎樣的對話?   離中國最近之地 回望六四 首講者何曉清本學年剛從哈佛大學到中大任教,開始演說時,她談到這個座談會於她非常重要,因此昨日一夜無眠,她說:「這是我在1989 年後,首度在離大陸最接近的香港土壤上去講這事件」,作為研究六四多年的學者、首位在哈佛大學開課講授六四的教授,在這個容納約百人的講廳已進入黑壓壓的環境時(為了白布幕上的影像文字更能清晰呈現),何曉清眼泛淚光;記者有點眼淺,看着面前這位對自己研究對象自然流露出澎湃而真摯情感的學者,而熱淚滾盪。一時意會到,歷史非關過去,而是關於現在,也許就如她所說:「最後我亦同意天安門事件並非只關乎鎮壓,也同樣關乎希望」。而演講動人心弦之處,或許未必完全依仗內容,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如何體現崇高價值,如果還存在於這世上。 何曉清赴港前,剛好是發生了3 個多月、流水運動的序幕,不少人關心她安危與否,然後她談及「命運」,那些當年沒有選擇到台灣、卻留在大陸飽受牢獄的人,以及在構成「和諧社會」背後,多少個流亡到別國的人。作為歷史學者,她當然不會不明白這些暗示着什麼,但她說,在香港人身上,她學到有些東西、有些信念終究不能被擊敗,也是為何她選取了香港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的照片,作為她寫「天安門事件」的著作Tiananmen Exiles: Voices of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Public Lectures

Why is Pepe Used in Hong Kong Protests? — Bloomberg Interview with Katrien Jacobs

Why is Pepe Used in Hong Kong Protests? --Bloomberg Interview with Katrien Jacobs  :Bloomberg 2019-09-17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videos/2019-09-17/why-is-pepe-used-in-hong-kong-protests-video  

Public Engagement

[書評] 联合早报: 「找到对话入口跳出平行世界」

找到对话入口跳出平行世界 文/陈宇昕 凡有冲突,就必须对话,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开启了“平行文本·交集对话”的系列活动,就贴近香港人、贴近华人之议题,引介不同的学科、主题和视角,展开对话,在去年底整理了对谈内容,出版成《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锋》。 香港“反修例运动”自6月(更确切的说,起点是从港府年初宣布修例,3月份律师黑衣游行开始)爆发以来,各种立场剧烈摩擦。 特首林郑月娥在冲突升级到难以缓解的时刻,终于在中央的祝福下说出“撤回”修例,希望能够重启对话,挽救严重被撕裂的社会。凡有冲突,就必须对话,借此异中求同,是为常理。   2014年香港占中运动期间,香港社会的各种立场也剧烈拉扯,占领运动最终在警方清场下告一段落,而社会大众也已经元气大伤。 在那低落的士气中,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开启了“平行文本·交集对话”的系列活动,由出生于新加坡的学者林松辉主持,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就贴近香港人、贴近华人之议题,展开对话,并在去年底整理了对谈内容,出版成《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非常亲切的学术讨论集子,能够激发读者更进一步思考,也推荐了一系列学界最新的文化研究文本。谈话录的体裁,让那些麻烦的生硬的学术名词,轻松地以口语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眼前。 对话,就是沟通,就是要用对的话让对方明白。 举个例子,林郑月娥在修例一事上,从“暂缓”、“寿终正寝”到“撤回”,你可以说实质上都是同个意思,却也实质上造成了沟通的障碍。政治的语言背后有各种考量、博弈,暗藏玄机,一层一层包覆,无法真正传达到对象心中。以至于最近“流出”的商界活动上林郑月娥一段感性的非官方说辞,来帮助缓和社会紧张。 一切都跟语言有关。     五场对谈活动的记录   回到这本书。它收录了五场对谈活动的记录: 一、李欧梵(历史、文化研究)vs罗贵祥(比较文学):谈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 二、罗鹏(美国汉学)vs关宜馨(人类学):探讨儿童教育中对于“疾病”的再现。 三、王晓明(中国文学)vs陈国球(香港文学):为什么我们要重写文学史?

Public Engagement

「全球南方視野下的貧窮電影」林松輝(香港中文大學)演講側記

「全球南方視野下的貧窮電影」林松輝(香港中文大學)演講側記 延光錫 2019年5月29日,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林松輝教授,以「全球南方視野下的貧窮電影」為主題進行演講活動。如同演講宣傳資料的內容,本演講旨在繪出二十一世紀對於貧窮與電影的不同實踐和概念化的圖像,並指出在新自由資本主義和數位科技的時代,貧窮與電影的關係必須重構。 而演講從如下問題當作切入點:電影此媒介如何增進我們對貧窮的認知?電影如何再現窮人以及問題化貧窮的議題?如何動用電影以提高對經濟不平等的意識,並作為對抗新自由主義以爭取社會正義的工具?數位時代電影製作與觀影的民主化,又可能為電影和貧窮的關係帶來什麼改變? 林教授為了回應這些問題而初步探討相關理論背景或案例,例如貧窮劇場(poor theatre)、貧窮電影(cinema povera)、貧窮意象(poor image)和貧窮理論(poor theory),而後為了「朝向貧窮電影(Towards a Poor cinema)」,初步介紹在全球南方視界下相關歷史案例和當下實踐。而且此研究計劃也採取「多中心」取向和「作為方法的貧窮」而呈現方法論上的革新企圖。最後此研究涵蓋對於「貧窮」、「電影」和「全球南方」的嶄新視角,來試圖展望貧窮電影的收益、動員方式、生產方式和表現樣貌等面向..... *原載於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網頁,全文請見: http://iccs.nctu.edu.tw/zh/news.php?USN=429  

Public Lectures

【紀念五四百年】張曆君 | 唯情論與新孔教: 論朱謙之五四時期的孔教革命論

【紀念五四百年】張曆君 | 唯情論與新孔教: 論朱謙之五四時期的孔教革命論 *     01 前言:百科全書式學者與好鄰居原則 朱謙之在當代中國學術界素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誠如黃心川所言,「這是因為他的教學研究工作十分廣泛,涉及了歷史、哲學、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文學、音樂、戲劇、考古、政治、經濟、宗教和中外交通文化關係等各種領域,有些在我國還屬於開拓性的研究。」黃氏並進一步指出,朱謙之通曉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所以能夠盡快地吸收和消化國外的研究成果,開拓國內研究的新領域,充份體現了時代感。他的國學底子深厚,對我國的經史子集都有一定的了解或研究。」1917年暑假,十七歲的朱謙之參加了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前身)在福建省的招生考試,名列第一。但他到達北京後,又改為投考北京大學,進入了北大的法預科。朱氏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入讀北大時,便以「力學」而聞名於校園。 .....     *原載於《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02期,全文請見: https://mp.weixin.qq.com/s/8TgoveQyH3jj9cULIPTBOw?fbclid=IwAR0HSljklr_66R7h17uPwoOxLSAoiWyqRNNKpykSjcZuo3FF-t4FYhPv25g    

Public Eng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