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Facebook Instagram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
Font ResizerAa
Search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Have an existing account? Sign In
Follow US
© Foxiz News Network. Ruby Design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ublic Engagement

[書評] 讀書/新鮮熱辣:我們需要更多這類跨學科的對話——評介《平行文本: 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

arkochan
2019 年 1 月 13 日 am 11:54
Last updated: 2019 年 1 月 13 日
0 Min Read
Share
SHARE

 

 

 

我們需要更多這類跨學科的對話——評介《平行文本: 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

文:鄧正健

「我們需要更多這類跨學科的對話。」這是彭麗君擔任其中一場座談會主持時所說的開場白。而這句話,正好為此書副題的一個詞,下了一個很具體的詮釋。這個詞就是:「思想交鋒」。

確然的是, 思想需要交戰、爭鋒,當世學術研究裏再無只做硬知識的空間,學者需要提出觀點,演繹分析,甚至建構論述,方能成一家之言。而思想交鋒, 正是迫使學者不可閉門造車,必須面對不同背景思路迥異的他人,以檢驗其論述的原創性、嚴密度和啟發力。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早奉「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ity)為圭臬,本意是破除門戶之見,讓不同學術規範的研究共冶一爐,以啟發更多思想火花。

這是一種很質樸的良好意願。也是這本《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所記錄的遊戲規則。

遊戲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屬下文化研究中心策劃,規則是這樣的:選兩個學術文本,座談會的參加者必須事先自行閱讀,到了座談會現場,再請兩至三位學者對文本作深入講解、回應和點評。讀過研究院的人都知道,這種玩法在學院裏不算特別,很多學術研討會都有類似的回應環節。但據此書編者所言,此活動更像一場「公開的讀書會」,由台上的資深學者引導台下研究生細讀材料,如此一來,那又反而有點像研究院的課堂了。

當然既稱「思想交鋒」,得有點火藥味才像話。對求知慾強又好事好戰的學者和準學者來說,討論既不能意氣之爭,亦不可虛晃寒暄,方能做到針鋒相對,火花四濺,而達至交鋒之效。此書記錄了2014 至2017 年由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六場座談會中的其中五場,因着幾種文本和回應者的組合,形成了幾種火光迥然、思想量深邃、廣博、綿密各有取向的「思想交鋒」。而我們亦可以按圖索驥,想像這種「跨學術對話」的幾種可能樣態。

對別人評論別人的評論

第一種是來自幾個「老派漢學家」。那是在其中一場座談會「Beyond Sinology 與《何為中國》」裏,回應者李歐梵跟主持林松輝所提的一個戲謔稱謂。「老派漢學家」可粗糙地理解為對中國文化歷史表現出強烈人文關懷的中國(文化)研究者,他們不甘於專精一門狹窄的題目,而總是要宏觀通博地辨識問題,而李歐梵本人正是其中典型。在這場還有羅貴祥與會的座談會裏,頗能理想地演繹出一種老派漢學家的思想交鋒模式。

他們要討論的兩個文本: 白安卓(Andrea Bachner) 的 Beyond Sinology: Chinese Writing and the Scripts of Culture和葛兆光的《何為中國? 疆域、民族、文化與史》,當中對「中國作為『國家』」的建構歷史已有着隱性的針鋒相對,而這兩個文本其實也各自回應另外兩位名家的觀點: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和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當文本落在李歐梵和羅貴祥手上,便更進一步演化成一場「對別人評論別人的評論」,例如李歐梵批評白、葛二人各自對杜、安二人的解讀是有所偏狹的,而羅貴祥則點出白、葛的論述互相突顯了對方的不足。在「中國何以為國家」這一大命題底下,從論述建構,到藉回應重構論述,再到批評論述爭鋒的得失,我們已不難想像,到當中的思想火花到底有多燦爛了。

討論自己的書寫經驗

另一種理想的交鋒狀態是在王曉明和陳國球那場「重寫文學史」中出現。王、陳二人也大有老派漢學家的作派,喜從大命題入手,他們討論的「文本」不是別人的,而是兩人書寫文學史的經驗。王曉明回溯他參與1980 年代中國內地「重寫文學史」的得失,陳國球則論及近年他主持《香港文學大系》的經驗,本來兩人在觀點立場上的直接交鋒不多,反而更像兩位老博學家就「華語文學」這一大題漫談對話,隨口扯來的,居然都是足夠一個研究生寫成學位論文的題目。相對於李歐梵和羅貴祥結網式梳理論述交鋒,王陳二人呈現的則是輻射擴散式,播下大量有待發芽的思想種子。

相對而言,其他三場則顯得較為內向了。其中一場「疾病的再現」由兩位學術訓練背景很不同的學者負責:關宜馨是人類學家,羅鵬(Carlos Rojas)則專攻文學和電影研究,兩人俱以其個人新著作為討論文本,呈現「疾病中國」的兩種樣態。兩人娓娓道來,均各自展示精湛的學術根底,但恰是如此,兩人更多是各自表述,或借自己的研究成果輕描淡寫地友善回應對方,交鋒之勢便猶有不及了。至於其餘兩場,則更像是「內行人」之間的對話了:朱耀偉、廖繼權和馮應謙在「歌曲的力量」中對談港台社運歌曲再現;裴開瑞(Chris Berry)、盧克• 羅賓遜(Luke Robinson)和林松輝分談「軟實力、電影節與電影」,各佔流行音樂研究和華語電影(節)研究的山頭,說起話來,互相砥礪增益居多,反而稍欠老派漢學家之間的思想激蕩。

兩種學術對話方式

那相信是「老派學人」和「專業學者」的差異了:老派者胸懷若谷、兼善天下,而當今專業學者則多專注於特定學術範疇的內部經營。這當然跟知識生產機制的精細分工有關,我們也不可以把某一學者簡單歸類為其中一種,而只是說,學者起碼可以有這兩種看待學術研究的態度而已。在《平行文本》裏,這兩種態度製造了兩種可能的學術對話方式:一是站於互文性的際域之間,通判世界的千絲萬縷,二是穩佔自己的學術據點,再向其他據點呼喚吶喊,以圖獲得「從他者眼中看到自我」的回應。這都是「跨學科」的可能意思。

在文化研究的學科教育,有三個概念是無法繞過的:「左翼批判」、「日常」和「跨學科」。可是,當文化研究進入高階學術規範之後,剩下的就只有「跨學科」一條是沒有走樣的。這或許說明了「文化研究」作為一學術標籤的假面性:學者立場可左可右,選題也不必硬接庶民地氣,只有讓文本平行而走、思想亮劍交鋒的跨學科,才是貨真價實的文化研究基本功。

這是一本特意為文化研究後輩而編的書。讓他們看看這群學術前輩,怎樣在思想上刀光劍影吧。

林松輝、張翠瑜編:《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中心
,2018。

(原載於2019-01-13 星期日明報”讀書/新鮮熱辣“)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Email Copy Link Prin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earch Post

Event Categories

  • Book Talks
  • Conferences
  • Dialogues in Research
  • Forums
  • Others
  • Parallel Texts, Intersecting Conversations
  • Public Lectures
  • Screenings
  • Seminar
  • Symposia
  • Workshops

Information for

  • Prospective students
  • Jobs
  • Partners and business
  • Media
  • Conference organisers
  • Term dates

Top links

  • Visit Academy
  • Foxiz and the EU
  • Outlook 365 web access
  • Library
  • Move Foxiz
  • Term dates

Students

  • Foxiz Students
  • Foxiz College Union
  • Student Hub
  • Careers Service
  • Foxiz Mobile
  • Graduation

Staff

  • Staff Main Page
  • HR Procedures
  • Salaries
  • Pension Schemes
  • Research Support
  • Information for New Staff

Quick Link

  • My Bookmark
  • Interests
  • Contact Us
  • Blog Index
  • Complaint
  • Advertis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oom 212, Leung Kau Kui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Tel: (852) 3943 1255

Follow Us

  • Copyright © 文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Privacy Statement Terms and Condition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