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Facebook Instagram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
Font ResizerAa
Search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Have an existing account? Sign In
Follow US
© Foxiz News Network. Ruby Design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ublic Engagement

民眾的「現身」——香港如何在帝國博弈間尋找城市自主 | 彭麗君

arkochan
2020 年 6 月 12 日 pm 4:57
Last updated: 2020 年 6 月 12 日
1 Min Read
Share
SHARE

民眾的「現身」——香港如何在帝國博弈間尋找城市自主
文//彭麗君

 

收到「《端傳媒》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欄目編輯約稿,希望我可以介紹一下自己新近出版的雨傘運動著作(Pang Laikwan, 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0).)。我的寫作初衷很簡單:2014年的我,很想理清雨傘運動是什麽,結果寫了四年也寫得含混結巴,卻因爲身在越來越無章和鬱悶的香港社會中,覺得這種寫作很沮喪,還是要告一個段落。書稿送審後,收到三位匿名評審的評語,總的來説都很正面鼓舞。但其中一位評者問道:已經出版關於雨傘運動的學術討論何其多,這本書是否已經明日黃花?

 

我記得曾跟研究生說過,學術一定要滯後,否則沒法超前。作爲老師,我當然可以講得鏗鏘;但作爲一位學術生產者,在疾如旋踵的學術潮流當中,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步伐和能力研究自己關心的問題,其實是一件越來越困難的工作。

 

「民衆」當然是民主的主角,主角出場了,故事才剛開始。但對於這個主角,我最有興趣的不是她是誰,而是其不斷轉變的狀態。對於這本書,「出現」才是最重要的概念。

 

書稿送審是2018年中,出版是2020年初,對美國大學出版社而言,速度已經很快。可是,這段期間,香港社會「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了幾次,中間我也不斷問自己,這本書究竟意義何在。到了今天再看這本書,我又不得不自我安慰地說,學術的滯後原來真的很重要。這本書的焦點雖然是雨傘運動,但書中提出關於香港的問題,不但沒有過期,背後的困局與引申的對峙卻越來越難以拆解。雨傘運動留下的思考,可能要經過一些歲月的洗禮和參與者的歷練,才可以慢慢把握。這本書能消化的其實依然很小,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先不要忘記。

 

這本書收錄了我一些雜亂的思考,基本上可以籠統分有三條主綫:人本上,我想問民主是什麽;空間上,我關心共居這個概念;時間上,我想探討今天我們的政治參與跟社會的過去與未來有什麽關係。本書命名 Appearing Demos ——「出現中的民衆」,中間其實也包含了這三方面的探索。「民衆」當然是民主的主角,主角出場了,故事才剛開始。但對於這個主角,我最有興趣的不是她是誰,而是其不斷轉變的狀態。對於這本書,「出現」才是最重要的概念。

 

民眾不是瓦解、不是消失,而是出現

相對布朗所描敘的民主瓦解,和阿巴斯所提出的香港消失,我希望本書寫的香港民主,是處在一種掙扎萌芽的狀態。

在2015年,美國政治學家雲迪布朗(Wendy Brown)出版了一本比較有影響力的書,名爲《民眾的瓦解》(Wendy Brown, Undoing the Demos: Neoliberalism’s Stealth Revolution (New York: Zone Books, 2015).),她指出,新自由主義把個人從民衆中一個一個分割開來,以不同的經濟和法律邏輯去瓦解社群和政治,也清空民主。布朗展示了新自由主義如何把市場的框架擴散,再施行到所有社會領域中,全面地把人類配置成市場的行動者。布朗的理論跟香港既息息相關、又截然不同:香港是全球一個最重要的新自由主義城市,但也孕育了熱切投身民主的新世代,我希望通過「出現」去反思「瓦解」,一方面繼續正視新自由主義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對香港而言,我樂觀的相信民主還是有希望的。

 

另外,當年還在港大教書的學者阿巴斯,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關於香港的書,其中的主要概念是「消失中的政治」(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希望表達一種處於出現和消失之間的文化身份(Ackbar Abbas,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他指出,香港的文化身份在八十年代因爲九七問題而出現,是一種因為恐懼消失所以存在的狀態,而這種文化註定在消失的過程中掙扎徘徊。這本書到了今天依然是外國朋友研究香港文化的主要入門讀本。但我總覺得大家通過「消失」這個概念去瞭解香港文化會有缺失,因為香港很多朋友正在做的各種不同工作,目的正是希望能夠持久地建立這地文化,傘運中的各種文化活動就是最好例子。

 

相對布朗所描敘的民主瓦解,和阿巴斯所提出的香港消失,我希望本書寫的香港民主,是處在一種掙扎萌芽的狀態,而這個分析框架,也受益于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一個重要核心思想 ——「出現 」(appearance),這概念由現象學發展出來,指的是政治參與一定要以自主個體的姿態現身,在公共現場被人看見,也看見別人,這樣才可以築構既多元又平等的政治空間。政治行動者通過協商、討論、自我表達和互相理解,進而形成公共的政治意識。這概念是本書一個基本框架,可以形容傘運,更可以表達新一代香港人對政治的看法。

 

對於這本書而言,「出現」這個概念不單描述城市居民的政治參與,我更希望通過它來解釋這些行動的意義。行動者從私人空間走到公共領域,面對的正是一個未知的將來。如果我們都能辨識自己帶進政治界的因緣和恩怨,老實地在一個平等公開的領域中對質和合作,我們或許可以活出一個更美好的共果來。這是政治生活中最高尚的層次,也可能是這本書最「離地」的妄想。

 

城市與邊界

但是,我也相信邊界,沒有邊界就無法想象民主。

民眾現身也需要舞台—— 無論對雨傘運動或反修例運動,主角的表演場地都是香港的街頭﹑公園或商場,當中通過示威者和居民間的互動,大家在社區中的穿梭、停頓和走位,讓人和空間的互相定義,也引申大家對這個「城市」的新感覺和解讀。我尤其覺得傘運的聚衆經驗,可以讓我們重新面對香港作爲城市的歷史和將來,人來人往不單是這個地方的特色,更構成我們日常生活的質感。居民和居住地互相建築,大家在中間也發展出社群的共居狀態。城市沒有很多國族的包袱,居民不用受制於血緣論等集體主義的迷思,我也深信,市民比國民更能夠明白權利和自由的複雜關係。領會緣聚緣散,我們可以走更長的路。

 

但是,我也相信邊界,沒有邊界就無法想象民主。雖然人來人往,城市也有其邊界。香港是一個全球城市,也是一個處在帝國邊緣的城邦。城邦是西方民主想象的源頭,這種想象孕育了豐富的西方民主思想。可是,歷史中出現過的衆多城邦,根本沒有一個能夠真正自主於旁邊的帝國權力覆蓋,也不能在帝國與帝國之間的競爭中獨善其身。這正是香港的歷史,回歸沒有改變這個地緣政治格局,反而中國和西方的關係在近年越來越綳緊,尤其是一場全球瘟疫之後,無論是經濟上或意識形態上,香港也只會在中西對立中更被擠壓,而固有在城市居民之間的矛盾,也可能被拉扯得更激烈。香港如何在帝國的博弈之間尋找自主,可能是我們能夠帶給世界的一種最具創意的啓示。

 

我一直不大願意背負學科框架,總希望做學問可以隨心一點,路走到那裏算那裏。這幾年的香港,似乎也是這樣。我受阿倫特的影響,認爲政治參與不是爲了實現一個社會藍圖,我們不應用一個功利的角度看民主參與,但沒有藍圖不等於我們就沒有想象。香港過去幾年,很多人覺得自己站在懸崖邊,每走一步也好像是最後一步。如果香港這個城市不是步向死亡而還是正在「出現」中,我們或許可以對不安和懼怕多一點寬容,也讓自己多一點休息、整合、再出發。

多謝李祖喬的翻譯,高俊傑的校對,以及手民出版社的編輯,本書的中文版已在五月底面世。

 

(彭麗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原載於端傳媒 2020-06-12: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612-opinion-shks-book-appearing-demos/?fbclid=IwAR3R-cOr0BDbGH02ME7qnWrLl8f8IXuZZB4TB02Eid67h2zLuk1mCwTkirE )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Email Copy Link Print
1 Comment 1 Comment
  • binance stock says:
    2023 年 4 月 7 日 at pm 5:37

    Your point of view caught my eye and was very interesting. Thanks.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

    Reply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earch Post

Event Categories

  • Book Talks
  • Conferences
  • Dialogues in Research
  • Forums
  • Others
  • Parallel Texts, Intersecting Conversations
  • Public Lectures
  • Screenings
  • Seminar
  • Symposia
  • Workshops

Information for

  • Prospective students
  • Jobs
  • Partners and business
  • Media
  • Conference organisers
  • Term dates

Top links

  • Visit Academy
  • Foxiz and the EU
  • Outlook 365 web access
  • Library
  • Move Foxiz
  • Term dates

Students

  • Foxiz Students
  • Foxiz College Union
  • Student Hub
  • Careers Service
  • Foxiz Mobile
  • Graduation

Staff

  • Staff Main Page
  • HR Procedures
  • Salaries
  • Pension Schemes
  • Research Support
  • Information for New Staff

Quick Link

  • My Bookmark
  • Interests
  • Contact Us
  • Blog Index
  • Complaint
  • Advertis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oom 212, Leung Kau Kui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Tel: (852) 3943 1255

Follow Us

  • Copyright © 文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Privacy Statement Terms and Condition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