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Facebook Instagram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
Font ResizerAa
Search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Have an existing account? Sign In
Follow US
© Foxiz News Network. Ruby Design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Public Engagement

論「攬炒」的共同體 — 評《民現》現身的政治 | 香港‧評書

arkochan
2020 年 6 月 17 日 pm 5:15
Last updated: 2020 年 6 月 17 日
1 Min Read
Share
SHARE

論「攬炒」的共同體 — 評《民現》現身的政治
文//龍子維

這是一本既過時、又合時的著作:成書的源起是雨傘運動,書中極力討論共居佔領的模式及其政治意涵,在香港國安法落實的時空,連六四晚會也無法舉辦的情況下,佔領大抵不會再出現;合時的地方在於,當一國兩制正式步入歷史,支撐香港人走過數十年的政治論述全數解魅的時刻,借用阿倫特(Hannah Arendt)現身政治(politics of appearance)的概念,理解此時此刻仍在運動現場現身的群眾,則似乎是仍希望與香港這城市共命運者的必要探索。

「現身」作為公共政治的宗旨

記得在去年 7.21 前,何桂藍曾經在一場文化沙龍提及過「沒有臉孔的抗爭」這觀察,參與反修例運動的人戴上口罩面具,Facebook 出現大量轉名的風潮,「手動轉」成為交流抗爭信息的 hashtag。如果說現身行動是執意投身政治運動的體現,那麼匿名隱身的情況,又應該如何理解?

《民現》一書的作者彭麗君,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她 2015 年到訪柏克萊,受其師承阿倫特的論文指導老師(是阿倫特學生)啟發,開始有系統地閱讀阿倫特著作,以回應香港的雨傘運動。本書為中譯本,彭教授本來希望刪去與阿倫特及其他文化政治理論家的對話,但譯者李祖喬卻認為理論的部分很有意義而建議保留下來,形成本書集理論、訪談、觀察於一身的獨特風格,與市面一般以第一身角度反思運動的著作截然不同。

作者引用阿倫特的理論,提出兩種層次的「現身」政治:其一是可見與被見、可聽與被聽、可觸摸與被觸摸的根本特性;其二是涉及自由行動者,以政治行動體現自由行動者之間互動的終極關懷。

資料圖片,2014年金鐘佔領區

資料圖片,2014年金鐘佔領區

《民現》本來借用阿倫特來解釋雨傘運動的佔領特質,強調佔領空間的政治性,是由眾多意志堅定的獨立行動個體開闢,形成一個執意和自主的空間(space of wilfulness and autonomy),用以與一般的遊行示威區分開來。在組織與參與遊行示威也可以面臨刑責的當下,用同樣的理論來理解反修例運動,也可以較容易理解為何一般人面對政府公權力的強力打壓,仍然可以像流水一般開闢不同的空間,進行集會與示威抗爭,把一個個原來非政治的空間(如商場和公園)政治化,令參與公共政治的門檻,不在局限於昔日運動組織者與政治精英所定義的特定空間(例如維園)。

面對威權以至極權社會的步步進逼,策略性地隱去參與政治活動的身份是絕對可以理解的。不過,匿名遊擊的抗爭策略必須與現身政治所配合,正如阿倫特所言,如何令人有勇氣去建構和進入政治空間,進入公共世界與本來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共處,在特定的空間時刻以交流與行動促成改變,改變極權社會下人們孤立無援,被迫單獨與極權搏鬥的困境,是極為重要的抗爭民氣所在。

爭奪共同體的論述 — an unfinished project?

作者引用阿倫特,並非要為雨傘運動及下筆時尚未開展的反修例運動建立理論基礎,她形容這是對話和辯駁,理由是阿倫特本身並無處理身份政治的議題。作者的基本立論,並非在於如何把理論與社會運動契合,而是如何建立一個「非本質性的政治共同體」,「批判地探索文化身份和政治行動主義如何相得益彰,而非互相摧毀。」

作者疏理她對香港共同體意識的理解,起自於「殖民地互助精神」(colonial mutual help ethos),並非民族主義式或農業封建式那種社群主義。對於某些本土主義運動的歷史建構方法,作者基本上反對其本質化的傾向,認為假如殖民地時期曾經存在過一個共同體,那麼它必然是「不斷地重構,充滿雜質和無根」。雖然作者非常清楚,對於共同體論述的詮釋,自 1997 年後便被不同的政治派系所爭奪,例如是官方獅子山下精神所代表的「發展主導的共同體主義」,以至是本土主義者有意挪用的仇共和恐共語言,但她仍非常堅持可以在這樣多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壓迫之下,香港可以發展出一種「非超越性和非基礎性的政治共同體」,以完成香港「以城市為本的民主」計劃。

立場新聞圖片

立場新聞圖片

無根的共同體與現身政治的張力

即便如此抗拒以抵禦共同敵人為修辭的方式凝聚共同體力量,但作者亦不得不承認共同體意識必須植根於本土社區的事實。假如香港仍是無根的共同體,何以推動自傘運以來一波又一波的現身政治?

這是自由主義面對社群主義挑戰時不得不回答的問題:自由並不是無根的概念,沒有社群所支撐的自由理念,只能淪為資本自由,壓抑社會對平等公義的追求。因此,才會有自 2005 年起,由灣仔利東街、保衛天星皇后碼頭、反高鐵不遷不拆菜園村、捍衛新界東北以至近期橫洲等反發展的運動,作者統稱之為「反發展共同體論述」。這種以本土社區為香港身分根本的共同體論述,可能才是香港人最應該現身的場域,雖然這並非作者所追求的「非本質性的政治共同體」,而是由具體的本土情感與日常人際關係所支撐的集合體,無可避免地有同質化的傾向。

其實作者很敏銳地理解到,民眾現身的義憤,或者追求「攬炒」背後的真正理由,並非(至少非完全)來自於工具理性上的利益計算。假如是單純的利益計算,這一年來的所有事情根本不應該也不可能發生,但香港人卻做到了。這段引文很能夠捕捉這種精神,雖然作者未有再進一步闡述其內涵:

「親建制的論述,更多強調城市的整體福祉,因此可能要犧牲一些人的利益去成就香港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年輕人著緊的,卻是很多個實存而活生生的共同體,認為絕不能犧牲它們的存活和有機的生活方式。年輕人的反發展觀站在弱者的一方,對抗那套以集體福祉為名,但說到底其實是精英所操控的發展主導論。我們甚至可以說,2019 年的『攬炒』論,正是由這反發展的共同體論述所開啟出來。」

民眾之所以現身,正正是因為意識到身為弱者的一方,社區以至有機生活方式被蠶食,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香港人現身的意志,是所有政治變革的關鍵,而不是單純靠已有的物質條件作理性計算和策略推算的結果。自由意志之所以重要,並非因其政治能動力量的工具性,而是民眾必須以自身捍衛其意志,因為這就是自由的真諦。需要民眾現身的場域,就是日常居住的社區和空間。與阿倫特理論強調公私領域二分不同,現身政治更強調非宏觀角度下,個體如何在日常中行使其現身意志。這樣組成的共同體很難是無根和非本質的,但卻是當下香港抗爭遍地開花的日常體驗。

彭麗君著、李祖喬譯《民現:在後佔領時代思考城市民主》

彭麗君著、李祖喬譯《民現:在後佔領時代思考城市民主》

 

(原載於立場新聞 2020-06-17:https://www.thestandnews.com/book/%E8%AB%96-%E6%94%AC%E7%82%92-%E7%9A%84%E5%85%B1%E5%90%8C%E9%AB%94-%E8%A9%95-%E6%B0%91%E7%8F%BE-%E7%8F%BE%E8%BA%AB%E7%9A%84%E6%94%BF%E6%B2%BB/?fbclid=IwAR3WLP6VSL07wr10Kpuj8jd22z4LfElkEo480QUZ_1aUvEa9HKAsl6JiCO4)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Email Copy Link Print
2 Comments 2 Comments
  • Binance says:
    2023 年 4 月 12 日 at pm 4:54

    Your article helped me a lot, is there any more related content? Thanks!

    Reply
  • gate io hangi ülkenin says:
    2023 年 5 月 21 日 at am 1:48

    I am a website designer. Recently, I am designing a website template about gate.io. The boss’s requirements are very strange, which makes me very difficult. I have consulted many websites, and later I discovered your blog, which is the style I hope to need. thank you very much. Would you allow me to use your blog style as a reference? thank you!

    Reply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earch Post

Event Categories

  • Book Talks
  • Conferences
  • Dialogues in Research
  • Forums
  • Others
  • Parallel Texts, Intersecting Conversations
  • Public Lectures
  • Screenings
  • Seminar
  • Symposia
  • Workshops

Information for

  • Prospective students
  • Jobs
  • Partners and business
  • Media
  • Conference organisers
  • Term dates

Top links

  • Visit Academy
  • Foxiz and the EU
  • Outlook 365 web access
  • Library
  • Move Foxiz
  • Term dates

Students

  • Foxiz Students
  • Foxiz College Union
  • Student Hub
  • Careers Service
  • Foxiz Mobile
  • Graduation

Staff

  • Staff Main Page
  • HR Procedures
  • Salaries
  • Pension Schemes
  • Research Support
  • Information for New Staff

Quick Link

  • My Bookmark
  • Interests
  • Contact Us
  • Blog Index
  • Complaint
  • Advertis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oom 212, Leung Kau Kui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Tel: (852) 3943 1255

Follow Us

  • Copyright © 文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Privacy Statement Terms and Condition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