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偉峰(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候選人,中大專業進修學院兼任講師。) 如同許多同齡的長者一樣,羅玉娟退休後正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醫療福利、安老服務以及心理健康等問題。事實上,作為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最長的城市,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已成為近年來一個十分普遍且嚴峻的問題。根據政府統計,預計到二〇四六年,長者人口將由二〇二一年的一百四十五萬人增加至二百七十四萬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六。儘管近年來政府和各社福機構對人口老化問題的關注和支援有所提升,並持續為長者提供各種醫療和福利服務,但在長者精神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關注度仍然不足。特別是面對長者的切身問題時,人們往往只著眼於福利範疇,將長者視為被動的接受或受助者,忽略了他們在退休後依然能擁有的自主能力和身心靈需求。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發起了一個名為《藝術與年長:藝術作為塑造相互主體性以及調節社會改變的角色》的計劃(簡稱:《藝術與年長》),旨在透過戲劇工作坊、紀錄片拍攝和放映會等藝術活動,為長者建立一個互助關愛的文化平台,以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和提升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這些活動著重幫助長者重拾活力,感受生命的創造和喜悅,並希望透過藝術為他們帶來多元的啟發、自主的空間和新的可能性。 老友記的小型紀錄短片 退休生活為羅玉娟帶來了許多挑戰,但作為一位熱愛音樂的長者,她並未輕言放棄。她回憶道:「兩年後,我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便加入了社區中心,參加各種活動。一開始只是想嘗試一下,沒想到一直堅持了下來,現在還經常在社區音樂活動中一起演奏。」透過參與表演藝術,音樂不僅成為羅玉娟療癒心靈的良藥,也為她的人生增添了新的色彩。羅女士的故事提醒我們,長者不應僅僅是被動的受助者,他們也能成為積極的創作者,用藝術點亮人生。正是這些非凡的旅程與經歷,構成了《藝術與年長》計畫的核心內容——11部記錄香港長者藝術參與的短片。 這個名為《藝術老友「紀」》的項目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師生耗時半年攝製,並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長智戲、五十男樂團等團體聯手合作完成。短片記錄了不同長者參與藝術活動的經歷和感悟,以真實的鏡頭展現了藝術如何賦予長者們新的活力和自信。透過與中大學生的輕鬆對話與分享,11位主人公在短片中展示了年齡從來都不是限制,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開始自己的藝術之旅,讓藝術成為人生的另一種精彩篇章。 除了展現羅女士的故事外,《藝術老友「紀」》的紀錄短片也記錄了長者曾玉琪退休後重拾小號的經歷。七十歲的曾玉琪在中學時便開始接觸小號,但當時他並未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僅靠自行練習。畢業後,他便放下了音樂,直到近年才重新拾起。回首往事,曾先生感慨時光飛逝,認為應該趁現在有能力,完成年輕時未完成的事。在學習小號的過程中,即使進步微小,也讓他感到快樂。曾先生還分享了在樂團練習的經驗,表示當眾人齊奏時,鼓聲和長笛聲相互交織,令人陶醉。他認為音樂是一種藝術,將音樂擺在首位,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學習並逐漸進步,是一種享受。 同樣,在另一部感人至深的紀錄片中,61歲的陳啟祥,人稱KC,開啟了他的音樂之旅。陳啟祥從未學過音樂,但在50多歲時,看到樂團招生資訊後,便鼓起勇氣報名。原本想學薩克斯風的他,由於名額已滿,便改學長笛。工作期間,陳先生曾突發腦中風,導致左半身癱瘓和語言障礙。幸運的是,他的太太給予他鼓勵和協助,一起學習手語,最終成功克服了身體和語言障礙。康復後,陳先生從零開始學習音樂,期間他需要不斷練習,掌握音階、音色和音準等技巧。長笛吹奏聲音較大,尤其是在他尚未熟練時,吹奏起來相當響亮。如今,陳先生已有很大進步,還經常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讚賞。他說:「現在我沉浸在音樂世界中,每天都埋首於長笛練習,就像戀愛般無法自拔。音樂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還拉近了家人之間的距離。」 老友記的社群藝術與社區連結 從紀錄片主人公的音樂之旅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不僅在個人層面上幫助長者培養新的興趣、提升自我價值和改善家庭關係,同時也在社會層面上凝聚社區力量,促進社會共融。例如,紀錄片《Emma的故事》中的主角梁玉珍,退休後熱衷於小丑表演,為其他長者帶來歡樂。她在維港灣長者中心學習小丑表演後,便加入義工團到老人院表演。梁玉珍發現,即使行動不便的老人,也能在小丑表演中感受到快樂。梁玉珍表示,她以前只知道上班下班,在家打麻將,她並不希望自己的餘生都圍繞著麻將桌,因此希望通過藝術表演鼓勵更多長者走出家門,參與更多不同的活動,體驗世界的美好。正如她所說:「我希望鼓勵更多長者參與不同的活動,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多走出去,接觸社會,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神奇的事物。」 和紀錄片中的Emma一樣,七十二歲的陳美英也熱愛以藝術表演服務他人。退休多年的她,學習粵曲已有二十多年。她喜歡參與社區活動,和院舍中坐輪椅的朋友一起玩,看到他們開朗的笑容,她也感到很滿足。陳美英說,疫情期間,很多老人無法外出,今年終於可以出來活動,大家都非常興奮。雖然有些老人說話不太流利,但看到他們在欣賞表演過程中洋溢的笑容,陳美英感到很欣慰。陳美英坦言,以前她都是獨自練習粵曲,現在需要和其他人合作,需要磨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但當大家合作順利,取得好成績時,她也會感到非常滿足。 《藝術老友「紀」》紀錄片記錄了長者們的藝術之旅,展現了他們在文化上的自主,見證了他們如何將藝術融入生活,積極參與社區藝術活動。正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在多項宣言和計劃中所強調,每個人,不論其生活方式或健康狀況如何,都應享有享受藝術和參與社區文化生活的權利(UNESCO,1966、1982、1996)。這項權利對於老年人而言尤為重要。透過參與不同形式的社群藝術,紀錄片中的長者藝術家不僅有效改善了他們個人的生活品質和福祉,更能與來自不同背景、年齡和興趣的居民進行交流互動,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進而建立起更緊密的社區連結。…
The MA in Cultural Management (MACM) programme is happy to share our upcoming book launch of 《文化中間人》(Bridging Cultures) on 15th…
林松輝教授新書《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經已出版 推薦語(按姓氏筆劃序) 《膠卷同志》以犀利的批判視野,置疑本質主義身份認同及同志解放論述的詮釋霸權,改從國家與在地脈絡、全球文化經濟、地緣政治、影像美學、再現政治等多方論述的交織互構,重探九十年代華人男同志身影在大銀幕的綻放,並在勾勒各種啟動、協商與實踐的條件與機制時,打破華語脈絡下對同性性相之定見,開闢新的理解路徑。 ──王君琦 毫無疑問,林松輝向我們示範了具質素的當代華語電影研究。書中包含具份量的華語和西方文學與電影之原始材料,分析精緻而尖銳,論辯風格不卑不亢。這書讀來令人異常振奮——作者不只對男同性戀的電影再現極為靈敏,同時展示了如何以批判的智性和視野來解讀文本。 ──周蕾,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系 Andrew W. Mello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 Humanities 林松輝的書,也許就是一場性愛,或革命:插入、翻雲覆雨、翻天覆地、催生了另外的歷史、想像、命,中華膠卷卷着同志,張開來不單邀請你閱讀,更是慫恿你溫柔的、精銳的、慢慢的,陪他一起觀看,陪他繼續在一切既定的權力關係之中插入。因為,仍須努力。 ──周耀輝,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詞人 書籍簡介 …
Book Launch of Empower Arts, Animate Communities Introduction: Between 2014 and 2020, the Master of Arts in Cultural Management programme…
Prof. Elmo Gonzaga's newest article on "Zombie capitalism and coronavirus time" is recently published in Cultural Studies, Volume 35, 2021 - Issue…
Dr. Li Tiecheng's newest article on "Ogawa Shinsuke’s Connections with Hong Kong’s Social Movement Documentary Culture –An Interview Series" is…
Sign in to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