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Facebook Instagram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
Font ResizerAa
Search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Have an existing account? Sign In
Follow US
© Foxiz News Network. Ruby Design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Interviews

「香港人到底是甚麼?」 專訪中大教授彭麗君

arkochan
2020 年 2 月 12 日 pm 1:56
Last updated: 2020 年 2 月 12 日
0 Min Read
Share
SHARE

「香港人到底是甚麼?」 專訪中大教授彭麗君
文/黎家怡

 

「當滿街吶喊著『香港人加油』、『香港人反抗』的時候,到底我們有沒有想過『香港人』是甚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彭麗君說。

朱耀偉選擇保持距離之際,《香港關鍵詞》作者之一的彭麗君卻走入熱廚房,今年 1 月在台灣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發表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題為〈人民作爲一種修辭?——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份認同〉。

關注身份政治的彭麗君向來帶著距離思考「身份認同」議題。香港「反送中」引發的社會運動浪潮之中,她觀察到「香港人」身份在運動中不斷重新定義,變得豐富多元;但同時,她又憂慮運動過份強調「本土香港人」,可能帶來排外和仇恨。因此,她希望透過書寫,整理思考之餘,帶動社會「不割席」地繼續走下去。

 

 

延續雨傘運動「民現」研究

思考香港人的身份,乃至「人民」,不是突如其來的研究興趣。2014 年雨傘運動結束後,彭麗君開始撰寫新書《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以漢娜·萼蘭(Hannah Arendt)提出的「行動生活」(vita activa) 為主幹,通過「行動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的自由生命所在」的宏旨,析述雨傘運動中「人民」概念的體現(簡稱為「民現」)。

 

新書寫在 2015 年,去年上半年完稿,彭麗君本以為「可以告一段落」,豈知同年 6 月發生「反送中」引發的一系列社會運動,「民現」這個概念究是否仍然適用?

彭麗君解釋,香港在佔領的狀態中,可見一些特殊的城市文化;在現在「反修例」運動,這些特點既有承繼、亦有變化。今次她在台灣發佈的論文只是一個階段性觀察,但她近月收到很多海外學院邀請,希望聽到她的一手見聞和分析。赴台之前,她曾到美國、加拿大講學,不斷討論這場運動,讓她有機會不斷反思,「活於當下好難抽離不談,加上寫了這本書,令我更加覺得有好大責任」。

 

 

定義「人民」,何謂「香港人」?

沿著雨傘運動「民現」的研究,彭麗君在今次「反送中」運動發現香港人身份的有趣之處,香港人的定義「某程度是狹窄了,但某程度亦開闊了」。就像「香港人加油」、「香港人反抗」一類的口號,她擔心可能進入強調本土而排外的死胡同。另一方面,她又見到許多活於社會邊緣的群體,例如性小眾、南亞裔人等等,因著相近政治主張而納入為「手足」,從而體現香港城市文化多元有活力的一面。更進一步,一些從未在港生活過,但支持這場運動的人,亦被視作為「同路人」,產生類似「精神香港人」的身份。

 

那麼,「香港人」到底是甚麼?「人民」到底是甚麼?

「只要我們討論民主,就必定會討論到人民,但我們去問人民是甚麼呢?永遠都找不出絕對的答案。」彭麗君提醒,以「人民」作為號召的人,必須認清「人民」的「修辭」狀態。即如語言學的「符號」,因應語言使者用想要表達的訊息,代入及引伸不同的意涵(connotation),「香港人是好重要的概念,但我也要指出它在語言學上有其空洞之處」。

由此引伸,彭麗君續而質問的是,「香港人」的身份似乎不斷壯大的同時,新移民、難民,甚至「黃絲」眼中的「藍絲」,他們又算不算「香港人」,到最後你要怎樣去處理一些政治價值觀完全不一樣、但又提出到他們與香港有緊密聯繫的人?她對「香港人」定義開闊予以肯定的同時,也反思這點「開闊」的邊際到底可以去到多遠。她相信邊界的重要,但邊界内部卻必須保持多元。多元必然會淡化團結,但多元是民主的基石。如果這個運動最後要犧牲多元,她則沒有辦法接受。

 

保持批判地「不割席」

彭麗君坦言自己很大程度上認同(identify with)這場「反送中」引起的社會運動,認為社會必須「郁動」才會帶來改變,而香港確實非常需要改變。但她的掙扎更多,以「讀書人」自居的她不諱言,對於抗爭者部分手法未必苟同,「覺得唔係呀嘛,咁都得?唔得呀嘛?咁有問題呀嘛?」

「『唔割席』是好大的功課。」

理念認同,但有些做法又看不過眼,彭麗君強調自己不會贊同(endorse) 。就算面對學生,她也不迴避自己對運動某些手段的批評。但與其不斷內閧、互相指罵,她更希望大家保持溝通,鼓勵各人講出自己的看法,同時也保持開放地聆聽。

 

「因為大家都好悲情,對於好多事物都看得比較悲觀。我篇論文描述現在香港發生甚麼事之餘,也想找出就那些可行的路出來討論。」

身為評論者和理論者,彭麗君一邊審視現在社會發生甚麼事、行甚麼路,另一方面也繼續發掘非主流卻有價值的聲音。她認為評論人不應只描述、說出現在社會的情況,或指出已經發生和成為事實的東西,更要找出一些可能發展的苗頭,提出不同的可能性(potentiality)。

論文寫在運動未完時,固然有時間局限,但彭麗君認為正正因為運動正在發生,更加需要找出不同路線,讓運動得以正面繼續發展。

 

 

學術雖不太重要,但⋯

「為甚麼今次運動如此成功,是因為有好多好多人在他們各自的崗位上一齊努力。」在前線衝的人、參與遊行示威,彭麗君認為全部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在自己位置上做自己要做的事。她認為學術只是其中一個部分,甚至「一定不是好重要的位置」,但這是她最擅長的事。

 

《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本月出版,彭麗君連隨到英美講學。她強調,不只自己一個,還有許多香港學者都獲不同的團體邀請到海外分享香港局勢和分析。

「這是我們作為學者唯一可以做的事⋯⋯未必唯一,但這是我做得最好的事。無可能不去做,自己也過不了自己那一關。」

 

(原載於立場新聞2020-02-10:https://www.thestandnews.com/culture/香港人到底是甚麼-專訪中大教授彭麗君/?fbclid=IwAR0OVyYmx-yJ9TW9RCtmDvLRpugJQvbSov23CjZiGw9m5K2FHtfC2UPAta0)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Email Copy Link Print
1 Comment 1 Comment
  • binance code says:
    2023 年 4 月 15 日 at pm 11:16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I am worried that I lack creative ideas. It is your article that makes me full of hope. Thank you. But, I have a question, can you help me?

    Reply

Leave a Reply to binance code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earch Post

Event Categories

  • Book Talks
  • Conferences
  • Dialogues in Research
  • Forums
  • Others
  • Parallel Texts, Intersecting Conversations
  • Public Lectures
  • Screenings
  • Seminar
  • Symposia
  • Workshops

Information for

  • Prospective students
  • Jobs
  • Partners and business
  • Media
  • Conference organisers
  • Term dates

Top links

  • Visit Academy
  • Foxiz and the EU
  • Outlook 365 web access
  • Library
  • Move Foxiz
  • Term dates

Students

  • Foxiz Students
  • Foxiz College Union
  • Student Hub
  • Careers Service
  • Foxiz Mobile
  • Graduation

Staff

  • Staff Main Page
  • HR Procedures
  • Salaries
  • Pension Schemes
  • Research Support
  • Information for New Staff

Quick Link

  • My Bookmark
  • Interests
  • Contact Us
  • Blog Index
  • Complaint
  • Advertis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oom 212, Leung Kau Kui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Tel: (852) 3943 1255

Follow Us

  • Copyright © 文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Privacy Statement Terms and Condition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