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Facebook Instagram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
Font ResizerAa
Search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Have an existing account? Sign In
Follow US
© Foxiz News Network. Ruby Design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Interviews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在動盪的城市裏,當一位「盡做」的學者——專訪彭麗君教授

arkochan
2020 年 4 月 6 日 pm 2:19
Last updated: 2020 年 4 月 6 日
1 Min Read
Share
SHARE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在動盪的城市裏,當一位「盡做」的學者——專訪彭麗君教授
文//李薇婷
編輯//林曉慧

 

【明報專訊】訪問結束後,彭麗君教授在我手上那本她新近出版的著述扉頁寫上「Enjoy!」一語,真令我想起在求學時期修讀中大文化研究學系時,麗君老師那愉悅樂觀的語氣。而無可否認地,作為學生的我,的確很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在反修例風波未止、疫症全球蔓延的許多個「關鍵十四日」裏,讀到這本書——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英文版由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出版,中文版將於今個月由手民出版社出版)——也是一種難得的安慰。自反修例運動以來,能夠與麗君老師見面的時間竟較平日更多,中大關閉的日子如是,疫症還不太嚴重的日子如是,她總是騎着單車回到中大,在辦公室裏和學生們同在。雨傘過後,零零星星地聽見她總在進行某些研究計劃,同時亦在整理雨傘運動的檔案、在公共平台不斷撰文回應當下,好不忙碌。經歷這半年來的運動,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對處世常存困惑,但是,若是有人問我在亂世一名不割席的學者該當如何,我卻難得有確切答案:就像彭麗君老師一樣吧。

 

疫症時期的中文大學,咖啡店食堂內只得零星員工堂食,與我手上新書封面中人滿的佔領街道照片相映成趣。彭麗君教授的新書以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思想為縱軸,分析雨傘運動所體現的現身的政治(politics of appearance),更試圖與阿倫特討論行動生活(vita activa)和思想生活(vita contemplativa)在民主運動現場發生的矛盾,為香港政體尋找更多的可行道路。雨傘運動相距現今六年,但事過未必境遷,彭麗君新著的成書過程中,正值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行文間不乏對2019年的思考。新書中譯本亦將近出爐,由本地獨立出版社、近年專注於理論翻譯、學術出版的手民出版社出版。未翻開著作,光是看看這分析本地社運的著述,在外資書店結業、出版業每况愈下的香港如何出版流通,已有許多意在言外。研究生如我,阿倫特是傘後鬱悶時期、同儕間競相閱讀的大熱理論家,惟用之分析雨傘,甚至與之商榷,交出厚重研究,彭麗君則是第一人。

傘後困頓 與阿倫特對話

大抵也是傘後困頓的緣故,彭麗君才希望與阿倫特對話:「面對2014、2015年間的各種運動,我內心困惑,腦海裏有許多問題,試圖透過寫作來解決。由這個簡單的動機,選擇了與理論家漢娜.阿倫特展開對話。我在寫作期間一度掙扎於直接研究阿倫特抑或一本關於香港的書。但我終究希望以香港作主角,因為這始終是我的初衷。」站在2019年回望雨傘,輿論多認為雨傘運動是失敗的,然而,彭麗君卻覺得一場運動的開始與結束,並不能以如此簡單的成敗來論斷。對她而言,與阿倫特的對話之所以有意思,亦在於好好總結一次傘運對香港民主運動歷史上的意義,以開啟更廣闊的前路:「我不認為這場運動失敗。對於許多和理非而言,雨傘運動某程度上啟發了他們可以如何走民主運動的路。許多人認為雨傘運動『做唔到嘢』,但換了方式後是否又算是『做到嘢』?我想許多人都被困在香港的困局裏,走不出去。面對困局,更不應簡單地劃分輸贏。現在,我們雖然不能說反修例運動已經完結了,但是,香港仍然重複着雨傘時期的困局。」把抗命的心志植根於腦海,是傘運教會我們的一課,我想這一點沒有太多人會反對。但除了意志上的果實,香港人究竟從傘運得到什麼?彭麗君的書裏說,透過現身於街道的人民群體,我們不但再次確認「香港」這個社群的存在,還得到了一場「共居」事件(communal event)的短暫實驗。在我看來,彭麗君新著的價值很大程度就在於此。2019年看過太多眼前路,我們彷彿忘記了如影隨形的沉重的身後身。

 

政治行動 無法不帶情緒

動輒得咎,或許是許多公共評論空間參與者在這段時期的共通體會。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出謀獻策,隨之而來的便是策略檢討以及「不完美,可接受」,輿論空間一直子彈橫飛。儘管一月以來疫症肆虐,各種抗爭行動略為平靜下來,但是,不同議題爭論繼續在公共平台沸沸揚揚。在這段期間,彭麗君倒是發表了兩篇言簡意賅的文章,既批評中國官方民族主義的建構,也在肯定港人的抗爭創意同時,再思反修例運動中左翼的位置。她為文章留下一句反高潮的結尾,坦率地說攬炒之後「也不就是踏踏實實過日子」。當時我為老師這種平淡而堅定的游刃有餘感到驚訝而拜服,讀過新書,明白到阿倫特的政治理論大抵有功有勞。

「研究當代議題,事情仍舊在發展當中,拿揑距離很困難。我想這是所有研究者的共同困境。但這次研究和書寫最大的挑戰,倒不是跟不斷發展的事件對話,而是面對當中排山倒海的複雜情緒。不過,這些情緒同時給予我很大的體會。大家困在沒出路的焦慮中,若這些情緒是共同困局,我該如何向這種情緒提出問題?」彭麗君雖然未有參與論爭,卻一直留意各種議論的發展。在她看來,困局焦慮衍生的情緒暗中影響着輿論發酵。她要做的不是忽略這些在群眾運動中必然存在的元素,而是在阿倫特的理論中尋找解決之道。「阿倫特的思想中有些線索很值得後學追蹤。其中一條是『私人—社會—政治』。由最初談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到最後談論康德(《康德政治哲學講稿》),她都掙扎如何把三者分開處理,尤其不要讓個人情緒和私利進入政治空間。」彭麗君解釋,阿倫特了解到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走進群體的現身空間,從而影響公共空間應有的平等性和多元性,情緒就是其中重點。於是,她窮盡畢生思考如何讓民眾現身的場域變得純粹,避免影響運動群眾的行動走向被私人恩怨、以至那些操控擺佈這些情緒的政權所綁架。但是,麗君並不完全同意這一點:「這是我和她最大的分歧。我想大家都明白攜帶過多情緒進入現身空間會將之變成泥漿,但現實就是,人根本無法不帶任何情緒和私心進行政治行動。在這本書內,這一點和阿倫特的商榷很重要的。如何在得知有問題存在的情况下繼續前行,是我很想研究的問題。」

批運動民粹化 言之過早

情緒似乎成了運動無法避開的關鍵詞,有輿論甚至認為反修例運動已經走向民粹化。但是,麗君認為要批評反修例是一場民粹運動言之過早:「民粹主義通常有三個準則,第一,對於精英的怨恨,我覺得香港在這方面是沒有的,從雨傘到反修例都有不同階層的參與,當然也包括知識分子。第二,有確切的領袖,這亦是反修例運動中看不到的,我們甚至會強調自己『無大台』。第三,民粹主義通常發生在某種代議政體下,因為大部分的民粹領袖都是通過選舉產生。這三項條件都令我們不宜把香港眼下的運動簡單地評作民粹。民粹主義的發展有其歷史軌迹,對很多西方評論者來講,民粹是民主的歧途,最明顯的例子是特朗普;民粹也可能團結人民對抗權貴,這是左翼民粹。但香港都不是這種狀况。」對彭麗君而言,許多在香港運動中的問題,其實都是全球城市同樣面對的問題。

只是,彭麗君強調,人們也必須認清「暴力」的概念:「阿倫特也研究暴力在六十年代美國和西方的左翼運動的產生。她認為人們在運動中使用暴力希望達至某種目的,那是人們不了解暴力。她認為暴力不能作為政治方法,因為暴力是無法控制的。當我們將之用作『手段』,這『手段』最後往往取代初衷,成為目的。但阿倫特也沒有完全否認運用暴力的政治意義,就是當我們面對巨大的權力和邪惡時,要與之最後一搏可能也是必要,不過我們要了解當中付出的代價,可能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在阿倫特的論述中,暴力是具破壞性的,不但破壞所謂敵方,同時撼動初衷,她補充:「某程度上,阿倫特說得對,到了某個境地,我們便要回到可以溝通的位置,放下情緒。但是,假如我們純粹地譴責那些帶着情緒進入現身空間的民眾,只會令世界更加無法溝通。你要尊重別人的情緒,亦要告訴他們過多的情緒投放是行不通的,這是我感覺到眼下香港最大的困局所在。即是,我們如何在『不割席』的情况下,告訴人們,我們需要坐下來好好溝通。」帶着閱讀阿倫特的體會,彭麗君在新書內分析雨傘佔領區在「溝通」上的各種嘗試。在一個民現空間(appearing demos),人們沒有因為情緒而放棄溝通,這大抵是反修例運動中各種階層、角色都需要鄭重地重新納入考量的一點「遺產」。

以「城邦」為藍圖的「城市權」

但是,究竟在同一城市內的各種群體應該如何溝通,怎樣共居?部分港人開始認為香港正受中國二次殖民,在這種「極端」狀態下談「共居」,是否空想?對於香港現階段的情况,彭麗君直言不宜簡單地以「二次殖民」概括,因為相比起「殖民主義」這個相對古舊的概念,香港作為全球化底下的資本主義城市,情况實在是更為複雜。「在某些全球左翼眼中,香港仍在殖民狀態,但殖民主是英國而不是中國,香港只是西方全球資本主義的一隻棋子。而香港這邊廂又有部分人認為正經歷中國的二次殖民。我覺得殖民也好,後殖民也好,都不能最有效分析現在香港與西方、香港與中國的關係,但我更願意用『城邦』來理解香港。」彭麗君解釋,「城邦」的概念對香港有啟發性,是因為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個沒有主權但有自治實體的城市。

不過,有別於陳雲回到華夏正統的城邦論,對應香港的歷史脈絡,彭麗君在新書中提出「城市權」(right to the city),認為香港可以為世界各地的城市作範例,解決令全球都共同感到頭痛的、由現代國族國家(nation-state)這所謂necessary evil所帶來的各種惡果。彭麗君肯定「國家」、「民族」甚至「民族主義」都曾經是很有活力的概念,帶動許多殖民地的獨立運動與反殖戰爭:「我相信沒有任何一種概念可以說只是絕對的壞,或是完全地好。但是在香港,我要面對的是兩個問題,一,假如中國正以一種官方民族主義來影響香港,我們是否應該用同一個方法來應付?二,香港究竟是什麼地方?我們是否應該從歷史脈絡中深挖後再思考前路?」她強調,「國家」、「民族」其實是有許多層次的概念。與其重新建構新的民族論,不如正視香港作為「城市」的身分:「中國曾經希望以上海、深圳來重新『打造』一個香港,但這麼多年來都未見成功。怎可能複製一個城市呢?同樣地,我們為何要強行重新建立一樣香港歷史上沒有的東西?相反,我們擁有的是多年來作為城市的城邦形態。既然認為香港是屬於『我們的』,不妨從香港自身的歷史挖掘一些概念,正視『城市』這個概念。」城市權的提出,是企圖建立一個存在於現代國家體制下的擁有民主的城市,把城市視為一個可以形成政治共同體的可行單位。

與「不喜歡」的群體「共居」

談及政治共同體,不難令人聯想起梁繼平等學苑編輯出版的《香港民族論》,內文不斷提出以民族及現代國家體制作為基礎,為香港建立有主權的政治共同體。又有別於此,彭麗君在書中把「主權」理解為眾多主權(multiple sovereignties)並存的狀態,不同於民族所要求的統一,着重不同群體之間的協商。「英殖時期,『主權』由英女王的頭像所代表,人們繼續自己的生活,似乎覺得這是可以接受的。現在的香港,理應較英殖時期更加自由民主,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我們可否思考『主權』的不同層次呢?阿倫特另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共居』。我們要回去思考人們在同一個城市出入,是否可以共同生活。這甚至不需要一個『共同體』才可實行。」的確,許多人認為香港是移民城市,或是難民城市,事實上,全球化語境下,每一個城市都有着移居者,問題的關鍵除了認清這事實之外,還在於如何與移居群體「共居」。「書的第六章中,我談及right to stay and right to move,人們可以因應各自的需要,選擇進出這個城市。新一代香港人對這個社會發展出很大的認同,這是很可貴的,大家希望共同努力保住這個『家』,這也是一種很強力的互相賦權,但如果這變成一種惡性綑綁和排外,忘記香港本身一種共居的狀態,我們只會走向更差的境地。香港的居民很長時間都在移民、返鄉和移動的狀態中。也有很多人來香港,從跨國資本家到第三世界難民都有,人來人往或許未必令一個城市變好,但也未必會變差。然後,我們再想像國家是什麼,甚至離開國家體制來思考這種共居的概念。」彭麗君補充,她一再重申希望大家離開國家體制作為前設,更多地想像政治共同體的其他可能性。

在一個能夠和現存的國家協商主權的城市裏共居,其實很理想。但是,讀畢全書再回望現實,這落差變得更為明顯。就算不以殖民狀况來思考香港現狀,人們仍然難以應對一些新政策的變動甚至政策傾斜。事實上,反修例運動就是一場由法律變動而衍生的全民運動。無法包容,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彭麗君說,不如我們學習和一群我們不喜歡的人談論共居吧:「無論左翼、右翼,某程度上都很理想化。你或許會覺得『共居』有點『戇居』,但是,不共居的話,我們可以走到哪裏去?現實就是,全世界都有海量的問題,這是人的生存狀况啊。阿倫特提出共居的概念,例子是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如果這兩個找不到一點歷史文化共通、甚至互相仇恨的種群都必須找方法暫時共居,為何香港不行?」

和一個威權政體協商主權,不是與虎謀皮嗎?訪問期間,我多次向麗君老師投以困惑的眼神。而麗君老師亦很快捕捉到我的疑問:「的確係好理想化,仲好大機會無法實現,哈哈!你再問我,答案可能好老套:盡做。」是的,為香港甚至世界各個城市想像更多可行出口,何妨?彭麗君不但在新著中大膽提出以城邦為藍圖、自治為目標的「城市權」,同時反思「法治」與香港社會運動的關係,不無反思與啟發。「坦白講,如果可以的話,我只想好好地讀書,當個純粹的讀書人。」麗君老師輕鬆地笑了一笑,說自己不想當什麼知識分子,只想當個讀書人。我聽着這看似簡單的願望,在眼下這壓抑的時刻,竟覺奢侈非常。

■答:彭麗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教授。研究範疇為現當代中國和香港文化及政治。

■問:李薇婷,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文學文化評論人。

(原載於明報副刊 星期日生活2020-04-05: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200405/s00005/1586023434545/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在動盪的城市裏-當一位「盡做」的學者-專訪彭麗君教授?fbclid=IwAR1_eWmnwGG3Nq5mP63CSezv_dSyKklunlIeVtjltz2gablQYcWsus1PGU0)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Email Copy Link Print
2 Comments 2 Comments
  • binance রেজিস্টার করুন says:
    2023 年 4 月 19 日 at am 3:35

    Your point of view caught my eye and was very interesting. Thanks.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

    Reply
  • Binance Referral Bonus says:
    2023 年 5 月 7 日 at am 8:48

    Thanks for sharing. I read many of your blog posts, cool, your blog is very good. https://accounts.binance.com/ph/register-person?ref=GJY4VW8W

    Reply

Leave a Reply to Binance Referral Bonus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earch Post

Event Categories

  • Book Talks
  • Conferences
  • Dialogues in Research
  • Forums
  • Others
  • Parallel Texts, Intersecting Conversations
  • Public Lectures
  • Screenings
  • Seminar
  • Symposia
  • Workshops

Information for

  • Prospective students
  • Jobs
  • Partners and business
  • Media
  • Conference organisers
  • Term dates

Top links

  • Visit Academy
  • Foxiz and the EU
  • Outlook 365 web access
  • Library
  • Move Foxiz
  • Term dates

Students

  • Foxiz Students
  • Foxiz College Union
  • Student Hub
  • Careers Service
  • Foxiz Mobile
  • Graduation

Staff

  • Staff Main Page
  • HR Procedures
  • Salaries
  • Pension Schemes
  • Research Support
  • Information for New Staff

Quick Link

  • My Bookmark
  • Interests
  • Contact Us
  • Blog Index
  • Complaint
  • Advertis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oom 212, Leung Kau Kui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Tel: (852) 3943 1255

Follow Us

  • Copyright © 文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Privacy Statement Terms and Condition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