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Facebook Instagram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Th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
Font ResizerAa
Search
  • Home
  • About CCS
  • News
  • Events
  • Keywords
  • People
    • Executive Committee
    • Advisory Board
    • Affiliated Members
    • Members
  • Research and Other Projects
  • Contact
  • Subscribe us
Have an existing account? Sign In
Follow US
© Foxiz News Network. Ruby Design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Others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撤映風波的五個啟示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因拍攝倫理風波引發巨大爭議,持續佔據輿論焦點,事件暴露了權力不對等和倫理問題,也意外地成為港人在當前政治氣氛下的情感投射。BBC中文訪問多名紀錄片導演及學者,梳理出五個引人思考的問題。 《給十九歲的我》由香港72歲的知名導演張婉婷執導,受其母校、老牌名校英華女學校(Ying Wa Girls’ School)委託拍攝,原意是記錄校舍遷址的變化,為重建工作籌款,後來演變成一部以該校六名千禧年代出生、背景各異的女學生為主軸的人物紀錄片。

arkochan
Last updated: 2023 年 6 月 20 日 pm 9:10
Last updated: 2023 年 6 月 20 日
1 Min Read
Share
SHARE

Contents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撤映風波的五個啟示 1. 紀錄片倫理與權力關係2. 「同意」只是法律問題嗎?3. 人重要還是作品重要?4. 紀錄片=真實?5. 社會氣氛下的情感投射?

[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李薇婷博士接受BBC中文記者訪問,
就近日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提供意見,詳見下文]: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撤映風波的五個啟示 

文/李澄欣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因拍攝倫理風波引發巨大爭議,持續佔據輿論焦點,事件暴露了權力不對等和倫理問題,也意外地成為港人在當前政治氣氛下的情感投射。BBC中文訪問多名紀錄片導演及學者,梳理出五個引人思考的問題。

《給十九歲的我》由香港72歲的知名導演張婉婷執導,受其母校、老牌名校英華女學校(Ying Wa Girls’ School)委託拍攝,原意是記錄校舍遷址的變化,為重建工作籌款,後來演變成一部以該校六名千禧年代出生、背景各異的女學生為主軸的人物紀錄片。

該片製作歷時十年,追蹤拍攝六人從中學到大學的成長過程,時間上橫跨2012年「反國教」(反對國民教育)示威、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等多場社會運動,側面記錄了香港過去十年的時代巨變。團隊耗時三年剪接,把30萬小時的影片素材輯成136分鐘的電影版。

該片最先在2021年底於校友圈子內部放映,2022年舉行多場包場放映及優先場,票房超過700萬港元,好評如潮,更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電影獎。張婉婷受訪時指看到「不少影評都反應正面」,認為對片中女生不構成傷害,決定將影片公映,2月2日在全港各大院線上畫。

轉折點發生在今年1月底,前記者吳芷寧在社交平台發表觀後感指該片「好看但有點不舒服」,質疑導演太強勢並有剝削學生之嫌,引發大眾關注當事人權益。2月4日,片中主角阿聆、阿佘陸續在《明周文化》發表「萬言書」及受訪,控訴校方和片方不尊重學生私隱,在拍攝及公映問題上對她們進行誤導和施壓,指責導演為了拍戲「將你的快樂建築在我的痛苦上面」。

事件震驚全香港,此前的一致好評瞬間轉為對製作單位排山倒海的抨擊,英華女學校校長和張婉婷隨即公開道歉,2月6日起暫停公映。事件更上升至社會公共事件,港府官方機構包括私隱專員公署和教育局均介入。

1. 紀錄片倫理與權力關係

「每個人都要求刪這段、刪那段的話,紀錄片便剪不成」——這是導演張婉婷拒絕六位主角看定剪(final cut)的理由。直到《給十九歲的我》在校內活動放映,學生才在大銀幕上首次觀看。女生阿聆在自白中透露,她觀看後情緒不穩要求醫,醫生診斷以她的狀態來看,電影不適合公映,但導演堅持把影片送往電檢公映。

紀錄片導演、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高級講師應亮接受BBC中文訪問時直言,張婉婷的做法違反操守,人物紀錄片的行規是放映前必須給主角看,如被拍者要求刪剪片段,導演要當場做承諾;若對方要求不放映,則雙方可協商。「如果你很捨不得你的片,你可以問她可否不做商業放映,只做電影節,或只在外地放,這些都可以談。如果他百分之一百不願意,那就真的不能放,這條底線很清楚。」

他認為《給十九歲的我》是人物紀錄片的「典型失敗案例」,操作上犯下低級錯誤,反映導演缺乏自覺,沒意識到被拍者是共同執導(co-direct)。「比如被拍者會打電話給導演說幾天之後有事情發生,你來拍吧——那其實他也是導演跟編劇。作品不全然屬於導演,而是一種合作,拍攝者必須認識到:你是導演不到別人的生活的,你只是加入了你的觀點、態度,和你的專業給你的敏感、結構技術能力而已,如果沒有別人的生活,你根本完成不了你的創作。」

研究攝影倫理的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郭力昕說,紀錄片道德一直是棘手的問題,因為是用別人的真實去進行創作,雙方關係並不對等——不只是採訪、受訪的不對等,也是一個懂影像、一個不懂影像的不對等,「被拍者不一定理解影像的意義怎麼被生產出來,可能連自己怎麼受傷都不知道」。

他說,在權力懸殊的情況下,只能夠依賴導演的道德和良心把關,但很難把持。「今天一個導演用意良善,希望藉著幾個人物給廣大觀眾啟發和反省,但是他可能要跟那些在剝削題材、宣稱要給社會什麼訊息的人競爭市場和觀眾,而那些人又很辣——在弄一些非常煽情的東西,你就可能降低你的底線,道德的底線越來越鬆——所以給受訪者看過、有他的同意權就更重要了,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門檻。」

2. 「同意」只是法律問題嗎?

香港法律沒有肖像權,片中主角揭露校方當年稱拍攝目的是製作DVD供籌款用途,在她們就讀中一、年僅12歲時要求家長簽下同意書。該文件只有半頁,允許導演拍攝學生在校內外情況,攝錄隊有絕對創作及剪接自主權,版權屬英華女學校所有,同意校方用作出版、放映、廣播、公開展示或分發之用途。

在片中,張婉婷沒有掩飾一些女生拒絕拍攝的鏡頭,甚至用旁白指她們拒拍是因為踏入「反叛期」。有主角事後透露,製作團隊以同意書具法律效力為由施壓,有同學由中一哭訴至中五才獲准退出計劃,學生都自嘲是簽了「賣身契」。

研究傳媒法律的香港大學中國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甄美玲向BBC中文指出,合約(contract)在法律上是指雙方均有代價(consideration),即金錢或利益的交換,但女生參與拍攝並無酬勞,因此同意書並不是合約,她們有權隨時退出,若導演違反學生意願繼續拍攝,是侵犯私隱的行為,加上該片在校內放映後轉戰電影節及商業公映,已背離最初拍攝目的,「一件事的同意,不能搬到另一個用途上」。

主角之一阿佘批評攝影師像「狗仔隊」一樣偷拍她在校外吸煙一幕,「你想拍我吸煙,有好多機會拍,不需要這樣偷偷地在對面街zoom-in(用變焦鏡頭使景物放大或將景物推近)來影我」。另一名女生阿聆則表示,校方和導演施壓公映時,指她成年後仍有繼續參與拍攝是給了「默許同意」(silent consent),具法律約束力。

這些細節都引起社會對「同意」的爭議。法律學者甄美玲指香港的私隱法例落後,未能跟上西方的標凖及新世代的觀念。「現在矇混過關的同意是不行的,不可以從他的行為去暗示(imply)有同意,必須有明示同意(explicit consent)。」

研究婦女議題的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鄭詩靈則說,同意並非一次性、永久有效,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continuous consent),國際社會近年在性別議題上非常強調此觀念。「我經常舉這個例子:以前政教合一,在宗教角度同意了結婚就是永久同意性行為,很多國家到了近二、三十年才認可婚內強姦(marital rape)這件事,每一次都要雙方同意,否則就是性暴力。同樣道理,女生們在中一時同意拍片,這十年變化那麼大,拍攝目的也不同了,起初同意不等於永遠同意。」

她續說,同意也要看權力結構,例如韓國重男輕女嚴重,處於弱勢的女性較難對性騷擾、性暴力等說不。而在學校,師生關係不對等,學生也很可能會礙於壓力不敢明確拒絕。「關心學生的老師會覺得『我為你好』,但你要意識到自己的權力位置,確保有給空間他們做選擇。對著學生時,有沒有尊重大家是平等的?這是定剪之前就應該做的。」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指出,每個兒童都是獨立個體,要尊重他們表達意見的權利,並應根據他們的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予應有的看待。

意大利紀錄片導演、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影波(Alberto Gerosa)說,他的慣常做法是分別徵求家長和小孩的同意。「青少年在家裏表現出一套,在外面則完全不同,就造成了這種情況:同一個家庭的兩個成員可能都想對他們的經歷有不同看法,而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看法。如果父母同意,但孩子不同意,我就會把電影的重點放在父母身上,或乾脆換一個家庭。」

他還指出,「同意」的重點在於被拍者攝後是否有權改變主意,但這並非法律問題,而是道德問題。「道德上的答案才顯示出製作人的優次考慮:僅僅因為我們拿到授權書,並不代表要使用這些材料。未經同意曝光別人的私生活,就是猥褻(obscene)的做法。」

3. 人重要還是作品重要?

《給十九歲的我》主角之一、飽受情緒困擾的阿聆在校內首映至今一年以來,不斷問校方和導演這個問題:是學生重要還是作品重要?

有關爭議引出其他受害者發聲,14年前曾拍攝紀錄片《KJ音樂人生》的香港音樂家黃家正在社交平台發長文,重提11至17歲期間被拍攝的內情,指當時父子關係緊張,曾多次要求導演張經緯不要公開相關片段,但導演不理會,甚至不耐煩地跟他說:「你估我現在很閒跟你耗嗎?我覺得你跟你老竇的關係,也是時候應該有個了結吧。」

當年張經緯憑紀錄片一舉成名,獲頒新晉導演獎,其作品是香港金像獎史上首部獲提名的紀錄片,也是台灣金馬獎史上獲獎最多的紀錄片。但被拍攝的黃家正在紀錄片面世後的其中三年,「整個屋企家破人亡,無家可歸」,一度無法繼續學業,過去14年也受盡折磨,他批評導演「不惜一切犧牲了我明確表達的意願,想自己的作品每一個位也剪輯到他心目中的最好」。

台灣學者郭力昕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導演打著「有社會意義」的旗號拍紀錄片,但其實在「剝削和冒犯當事人」,當中不乏叫好叫座的作品,包括2004年上映、台灣導演吳乙峰執導的紀錄片《生命》,該片以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為主題,在電影院場場爆滿,票房破千萬,連時任台灣總統陳水扁都在「雙十」國慶日致詞時都提到該片。不過郭力昕認為影片有倫理問題,其中一位失去摯親的女主角想自殺時,導演不耐煩地教訓她,責怪她災後一年還不能振作,「態度很傲慢,是一部想著自己的紀錄片」。

另一部充滿爭議的是1998年由台灣導演吳耀東拍攝的《在高速公路上游泳》,記錄了其學弟、患愛滋病和躁鬱症的男同志辜國瑭,該片粗暴地展現權力關係,導演因辜國塘不想配合「劇本」而對這個朋友感到惱怒,為了「報復」,在情緒憤怒下完成剪接。吳耀東最終獲獎,但辜及其家人在紀錄片放映後非常痛苦。20年後,導演帶著懺悔之心再找辜國瑭拍成《Goodnight & Goodbye》,郭力昕如此形容該片:「充滿了粗暴,他只是在想著自己的片子,但又說自己要贖罪,他剝削了他的同學,也剝削了自己。」

意大利導演影波強調,創作者有幸能記錄他人的故事,就要把被拍者的尊嚴放在首位,高於其他一切考慮。他以德國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拍攝的紀錄片《熊人》(Grizzly Man)為例,該片主角蒂莫西·崔德威爾(Timothy Treadwell)每年都到阿拉斯加的灰熊保護區接近灰熊,如是者13年後被灰熊所殺,導演剪走了主角被自己所愛的灰熊活活吃掉時最駭人的片段,為當事人留有體面。「導演掌握著話語權,可以為了電影好看而用不雅的方式展示人物,當然也可以選擇不這樣做。當事人的尊嚴是神聖的,是不容討論的。」

他分享個人經驗時說,他在2016年烏克蘭戰爭期間曾到當地參與紀錄片製作,超過10TB的拍攝素材記錄了當地學生在三年之間,從激進民族主義分子到志願參軍,其後在戰爭中受傷,歸來後重新適應平民生活的過程。「影片探討民族主義和戰爭之間的關係,公開主角的臉可能會使他們的家人陷入危險,因為他們住在烏東地區。我們最終決定撤回這部片子,至今還沒有發行。他們的安全比我們的藝術野心更重要。讓我再做一次決定,我還是會這樣做。」

在《給十九歲的我》鬧出風波後,導演張婉婷隨即上電台受訪,向受影響女生道歉,「你開心點嘛,我們現在不做啦」。英華女學校前校長李石玉如發聲明指,十分重視片中呈現的每一個學生,對引起學生的困難深感抱歉,該校辦學團體中華基督教會負責人王家輝也公開表明:「人是比電影更加重要。」

4. 紀錄片=真實?

很多人批評《給十九歲的我》時,與同樣是記錄事實的新聞片相提並論。這涉及紀錄片的性質與目的,在不同情況下,個人私隱與公眾知情權有不同的優先次序。

以新聞為例,傳媒法律學者甄美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曾在香港電台及無線電視任職記者,負責《鏗鏘集》和《星期二檔案》等半小時新聞專題(long form或news documentary),目的是監督公權力或探討公共議題,她說為了保障公眾利益及編輯自主,從來不會要求受訪者簽同意書或看定剪。

《給十九歲的我》則屬人物類的創意型紀錄片(creative documentary),沒有公眾利益,是用獨特視角關心人性。紀錄片導演應亮說:「比如同樣拍一個中國維權人士,新聞會聚焦在他的公共身分,但創意型的人物紀錄片可能是拍他作為父親有很多遺憾,而不在於他怎麼維權。深入到人性層面和私生活,很多灰色地帶和隱私的東西都有機會被呈現,當事人其實真的有話語權。」

另一個迷思是導演的介入——《給十九歲的我》備受詬病的其中一點是張婉婷在採訪時的誘導性問題,以及旁白加入大量主觀意見,擅自幫女生改別名如「香港小姐」,又指有些女生「收兵」、「懷疑援交」等。有主角事後澄清有關描述不實,批評導演太「多嘴」。張婉婷受訪時坦言這是刻意的安排,希望加入個人評論和角度,而不是做只能觀察和記錄的「牆上蒼蠅」(the fly on the wall)。

對此,導演應亮強調創作型紀錄片不是新聞,不必客觀。「紀錄片一定有立場,不用不偏不倚,電影作為藝術是沒有一定的標凖的。」 像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拍攝《華氏911》、《美國黐Gun檔案》(Bowling for Columbine,或譯《科倫拜恩校園事件》、《科倫拜恩的保齡》)等多部作品,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

1926年最早出現「紀錄片」這個詞,隨後英國紀錄片教父約翰·格里森(John Grierson)下了這個定義:「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但紀錄片界一直對「真實」有不同看法,以美國的梅索兄弟(Albert & David Maysles)與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為代表的導演,主張冷靜觀察,堅持不介入、不引導、不評論,以旁觀的方式記錄,來「再現」真實;另一類以格里爾森、維爾托夫(Dziga Vertov)和伊文思(Joris Ivens)為代表的導演,則通過拍攝者的參與式記錄,來「再造」真實。

意大利導演影波對BBC中文指出,「紀錄片是真實」本身就是個神話,片中被認為的「真實」只是寫實主義的風格選擇,不等同客觀。「虛假的客觀性偽裝,是為糟糕的電視節目或新聞記者凖備的。紀錄片作品都寫明由誰導演,已充分說明了它並不客觀,製作上每個創造性的決定都是為了表達導演的主觀觀點,而導演最終也要對其負責。在此角度下,導演的參與程度越高越好。」

紀錄片不斷打破傳統,現在有劇情式紀錄片(docudrama),加入虛構、重演、動畫等元素,「真實」與虛構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台灣學者郭力昕說,影像、真實、權力之間的關係是永恆議題。「影像跟真實沒有必然關係,有時候影像甚至是更好的欺騙,取捨之間就決定了真實是怎麼被建構起來,而建構者就掌握話語權。」

5. 社會氣氛下的情感投射?

《給十九歲的我》爭議發酵超過一周,從學生與導演、學校之間的契約矛盾,提升到廣泛的社會討論,甚至變為情緒化的聲討。有網民罵張婉婷出賣學生,把片名改作《恰十九歲的你》,恰在廣東話指欺負。黃秋生、張堅庭、陶傑等名人在社交平台維護張婉婷,都被網民圍攻。

紀錄片導演應亮坦言:「香港這幾年沒有言論自由,好不容易有一個議題可以討論,大家就拼命去罵。這也折射了電影之外的整體環境。」

香港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指出,網上輿論群情洶湧有部分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的一個情緒出口,近期法庭審理香港國安法最大案件——「47人案」備受觸目,但政治話題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的高壓氣氛下不能討論,於是所有焦點轉移到紀錄片風波,加上涉及的女生在不情願下被迫拍攝和放映,挑動了很多香港人的心理和情感投射,大家都為學生抱打不平,「這種成人世界與年輕人世界、強權與弱勢、民主與威權之間的矛盾,很多人能代入」。

導演和校方回應事件時不斷重覆「為你好」、「用愛浸死你」、「要感恩」、「為大局著想」、「不要辜負別人的付出」等論述,這種高姿態的家長式威權口吻招致負評。鍾劍華說:「我相信張婉婷和校長的初衷都是一番好意,但他們表述上套入了權勢的思維套路,令人反感,所以成為被針對的對象。」

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分享求學時的遭遇,當年在保守的價值觀下怎樣被「情緒勒索」或壓抑自我,也有大量網民讚揚片中主角頂住壓力勇敢發聲。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學系講師李薇婷分析指,港人經歷過社會運動的洗禮,對權力、自主、程序正義很有意識,不會再逆來順受,她說現在有一股暗湧正在累積,希望改變教育和文化氛圍。「以前是用大家的利益,去取消一個人的悲傷,我們看到近幾年開始有一種集體覺醒,會關心情緒健康和個人感受。我們不再被逼接受強加於我們的『為你好』,而是可以反問:如果我不喜歡你『為我好』的方式呢?」

回到電影本身,《給十九歲的我》入圍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剪接、導演及電影三項提名,校方已宣佈會退選最佳電影,惟與張婉婷一同提名「最佳導演」的郭偉倫已表明會繼續接受提名,張婉婷則表示尊重及配合郭的決定,但不會出席頒獎禮,意味著該片仍會角逐兩項獎項,屆時可能再引發爭議。

導演應亮指香港沒有紀錄片產業,金像獎也沒有最佳紀錄片的獎項,雖然過去十年通過教學和受社會運動啟發,培育了不少優秀的新一代紀錄片導演,但老一代電影人和觀眾仍沒有經過足夠的凖備。「張婉婷雖然是著名導演,但拍紀錄片是第一次,她沒有那個意識,還是在用劇情片的方式做紀錄片。這很遺憾,所以香港缺乏這部分的文化吧。」

他說近年香港多了紀錄片作品,可惜因為政治審查無法在港放映,他擔心這次事件造成一個大大的負面刻板印象,傷害本來就非常弱勢的本地紀錄片工作者,影響日後拍攝、製作和發行。

台灣紀錄片產業比香港成熟得多,商業院線都會放映很小眾的紀錄片,學者郭力昕認為這次《給十九歲的我》引發的爭議在香港形成公共討論是好的開始。「素養的建立要從觀看開始,什麼都要看,不是說有毒就避開,大家多討論、辯論,才會提升社會對紀錄片的識讀能力與文化水平。」

(原載於2023-2-13BBC 中文)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Email Copy Link Print

Search Post

Event Categories

  • Book Talks
  • Conferences
  • Dialogues in Research
  • Forums
  • Others
  • Parallel Texts, Intersecting Conversations
  • Public Lectures
  • Screenings
  • Seminar
  • Symposia
  • Workshops

Information for

  • Prospective students
  • Jobs
  • Partners and business
  • Media
  • Conference organisers
  • Term dates

Top links

  • Visit Academy
  • Foxiz and the EU
  • Outlook 365 web access
  • Library
  • Move Foxiz
  • Term dates

Students

  • Foxiz Students
  • Foxiz College Union
  • Student Hub
  • Careers Service
  • Foxiz Mobile
  • Graduation

Staff

  • Staff Main Page
  • HR Procedures
  • Salaries
  • Pension Schemes
  • Research Support
  • Information for New Staff

Quick Link

  • My Bookmark
  • Interests
  • Contact Us
  • Blog Index
  • Complaint
  • Advertise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oom 212, Leung Kau Kui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Tel: (852) 3943 1255

Follow Us

  • Copyright © 文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Privacy Statement Terms and Condition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